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新华每日电讯:浅显却情深意切,直白中百转千回 谈韦庄《菩萨蛮》五首(上)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2024年6月7日10版发稿时间:2024-06-11 17:14

叶嘉莹讲授

陆有富整理 于家慧审校

  韦庄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表面看起来很直率,事实上里面有很多曲折;表面写感情,但感情表现得非常沉郁。五首《菩萨蛮》非常有代表性。

  其一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其四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其五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阅尽天涯离别苦

  第一首“红楼别夜”这四个字就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例子。“红楼”是地点,“别夜”是时间,这里有一个对比:“红楼”是绮靡的风光,“别夜”是凄凉的情事,以绮靡、温柔、缠绵的背景与凄凉悲哀的感情作对比。“红楼”之中岂不应是温柔绮靡的风光?可这里写的是相爱的两个人正当别离的夜晚,对比之中烘托感情的强烈,使得人悲哀惆怅。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有的版本是“香灯半掩流苏帐”,我以为“香灯半卷流苏帐”可能更好。他要写红楼这种温柔绮靡的风光,所以用“香灯”,闺房之中的灯不但很美,而且带有薰香的气味。“帐”是床上的帷帐,“流苏”是帷帐边缘一条条丝线的装饰,就是垂下来的“穗子”。如果“红楼”不是“别夜”,她可以把帐子完全垂下来安详地睡眠,可现在不是,因为他们当晚要离别,所以灯没有吹灭,帷帐没有完全放下来,“香灯”依然在,“帷帐”依然“半卷”,这正是“红楼”之中“别夜”的陪衬。所以韦庄的词在直率之中写得非常细腻曲折。

  “残月出门时”,光阴是不留情的,当天上的残月西斜,这个人就要离开。残月西斜写的是时间的急促、光阴的无情。在“红楼别夜”的最后一天晚上,他们有多少言语、多少感情要叙述,可转眼间残月西斜,马上就到了离别的时候,所以“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带着泪和他告辞了。

  “美人和泪辞”可以有多种的意义,这个“和”字念he(四声)。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和”字作形容词时念he(二声),如“温和的风”;如果作动词,比如“唱和”,就念he(四声),念仄声。“美人和泪”,第一种解释是美人带着眼泪跟他告辞了,第二种解释是“我”眼中带泪与这个美人告别了。美人和泪与我告辞,我与美人和泪告辞,中国诗词文法复杂,所以有两种可能。当然还有第三种可能,是我与美人同时和泪而辞。总而言之,“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是写他离别时悲伤凄凉的情景。

  “琵琶金翠羽”,“琵琶”是一种乐器,“金翠羽”是琵琶之上的装饰,上面有像孔雀一样金色的羽毛。“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这句也有多义。第一种,美人在告别时弹奏琵琶,琵琶上有“金翠羽”的装饰。“弦上黄莺语”,是指琵琶弹奏的声音流丽婉转如同黄莺。所以如果按照写实的解释,是美人当时演奏琵琶,音乐流丽婉转好像黄莺鸟美丽的啼声。第二种含义得倒回去看——美人并没有弹琵琶,美人只是在离别的时候对他叮咛嘱咐,而美人的言语如同黄莺语,黄莺语又如同琵琶弦上的音乐一样美丽。因为韦庄“似达而郁”,要看到最后又复看前文,才能明白他的意思。“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不是写琵琶,主要是“劝我早归家”的美人言语,是这个女子叮咛嘱咐的言语如同黄莺的婉转,如同弦上的音乐声,所以这句是极力写这个美人言语的婉转动听。

  婉转动听的是她说话的声音,而她说话的内容是“劝我早归家”,这个写得简洁、直率,是临别时最重要的一句叮咛。但韦庄词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劝我早归家”之后还有一句“绿窗人似花”。她劝我早一点回来,说永远不要忘记,在绿窗之下有一个像花一样美丽的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绿窗人似花”,像花一样美丽,你能够不相思怀念、不早一点回来吗?第二个是似花之短暂,人的美丽是短暂的,所以如果你仍然想要看到那朵花,要早一点回来,如果回来得晚了,纵然人还在,也不再是当年的花了。

  王国维写过几句词,“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阅尽天涯离别苦”,“阅”是经历的意思,我经过了天涯那么遥远的离别痛苦,也许我当年离别到天涯去是为了我们有更美好的将来,可没想到历尽天涯,忍受了长久的离别,我唯一的盼望是归来。“不道归来”是没有想到,没有料想到我回来的时候“零落花如许”,花已经完全零落。我当年是为了这个花而到天涯去的,希望有更美好的将来,可是等我历尽了天涯离别的痛苦,等我真的回来,没有想到是“零落花如许”。

  相思怀念的感情,贯穿整首韦庄的词。第五首的最后一句,“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到这里才知道韦庄“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好处。因为韦庄毕竟没有回去,美人“弦上黄莺语”,婉转叮咛嘱咐,殷勤地“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可是我毕竟没有回去,我辜负了她,是我心甘情愿地背弃了我们的盟约吗?不是我不想回,而是我想回而不可能回了,所以我“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我不能够把你忘记,仍然怀念你,可是我没有行动,拿什么证明我的怀念呢?我虽然怀念,但毕竟没有回去,回去才证明我真的怀念你,所以她这份“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的感情一直贯穿到最后一句,“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菩萨蛮》五首有严密的次序

  
第二首“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他辞别美人后来到了江南。中国的“美人”是可以有寄托的,可以代表朝廷和君国。当年韦庄离别长安、出使四川,本来以为还可以回到长安,谁想到长安沦陷、唐朝灭亡,他终生留在四川,再也没能回去。当然,这首词表面上的意思是,他当年在中原时有一个所爱的女子。据韦庄的生平,他离开长安到洛阳,后来就到了江南,要注意到这里是“人人尽说江南好”,大家都说江南好,但不是我说。到第三首《菩萨蛮》他才说“如今却忆江南乐”,现在再回想江南,我才觉得江南也是可乐的,可是我当时在江南的时候并不觉得,当年是其他人都在和我说江南很好,所以他的词很有层次,不要只看他真率、直接的一面,他也有转折的一面。

  温庭筠一共有十几首《菩萨蛮》,他的词调虽然是同样一个调子,但中间没有必然的次序问题,不一定要有同一的主题,他每首词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必有互相的关系。欧阳修的十三首《采桑子》是一组词,写西湖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景色,是同一个主题,可彼此之间虽然有关系,但不必有一定的次序。韦庄的《菩萨蛮》这五首词,我以为不仅是一组词,而且有一定的次第,章法近于杜甫的《秋兴八首》。杜甫的《秋兴八首》有一定的层次,中间有结构,是一个整体的生命。韦庄这五首词也是一个整体的生命,而且有一定的次第,所以五首不能任意割裂。

  第一首是离开,第二首是到了江南,第三首回忆江南的情景,第四首写现在,第五首是从现在回忆从前,再回到第一首。

  关于这五首词,一般的选本任意地割选,而且对于韦庄写这五首词的时间地点也各有说法。第二首词“人人尽说江南好”这一段,有注解说“张选”(清朝常州派词人张惠言编的词选)认为“此章”是“蜀人劝留之辞”,是四川的人劝他留下来的话。这与韦庄出使四川的经历有关,所以张惠言的词选说这一首词就是他到了四川,被挽留时写的作品。“人人尽说江南好”,每个人都说江南是好的,劝他留在四川,就像是下一首词所说的“满楼红袖招”,大家都招呼他叫他留下来,“江南”指四川。此时唐朝已经灭亡,被朱温篡夺,长安一带沦陷在战乱之中,所以他说中原“沸乱”,像沸腾的水,非常紊乱,因而他“还乡须断肠”,现在我不能回到中原故乡。我不同意张惠言的说法,我以为“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

  韦庄曾经写过一首很长的诗《秦妇吟》,写战乱时从长安逃出来的一个妇女的遭遇。有人说《秦妇吟》是在洛阳作的,开头两句“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中和”是唐朝的年号,“癸卯”是干支,“中和”的年代,癸卯的这一年,三月春天的季节,洛阳的城外树枝上开的花,好像布满了白雪一样。“花如雪”极言其多,满枝都是花。所以他这首诗是在洛阳城作的,在洛阳城的时候听说有人从金陵来,“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说”当然是人说话,凡是“见”就有被动的意思,所以“见说”是听他说,我听他说江南的风景与洛阳不同,听他说江南的风景与北方不同,他所说的“江南”就是上一句的“金陵”,所以韦庄的诗词里面的“江南”大概都指的是江浙一带,而不是指四川。韦庄的诗集《浣花集》也可以证明,里边有很多首诗都有“江南”的字样,凡是说到“江南”的,明明白白都是指江浙一带,没有指四川。

  “江南”是指江浙一带,不是指四川,这五首词是他当时逃难到江南作的吗?有的选本解释这五首词就是在江南作的,可是我认为这五首词不是在江浙作的,应是留蜀以后回忆江南所作。所以,“江南”不是当时他在江南,是留蜀以后回忆江南之作。还有人把他这几首词割裂了,认为其中几首是在江南作的,最后一首“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是在洛阳作的。我认为五首词都是留蜀以后追忆洛阳之作,而且五首词是一组完整的生命,不能割裂。

  这五首词有严密的次序,最早应该是“红楼别夜堪惆怅”,这个在中原的别离是追忆,是留在四川以后的晚年追忆之作。所以第一首是追忆中原,第二首是追忆江南。第三首,“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前六句还是追忆江南,一直到最后的两句“此度见花枝”才回到现在。现在是留蜀,是在四川。第四首词是劝醉。“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第三首词是从追忆到现在,第四首劝醉则都是当下。第五首的第一句是追忆中原,第二句“洛阳才子他乡老”,“他乡老”的洛阳才子是现在的韦庄,先回去追忆中原,然后马上翻回来,又追忆现在。五首词有层次和章法,有的是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折返。

  诗词寄托之辨析

  
既然说这五首词是韦庄在四川追忆中原或者是追忆江南的作品,那就牵涉几个问题:如果是追忆中原,是不是表示他怀念中原的唐朝?是不是怀念朝廷的君国?追忆中原是不是代表他对唐朝君国的忠爱怀念?其中有没有这种“寄托”?中国旧日的诗词常有寄托,有时却是批评者的附会,把这个事情附在那个事情上,每一句都说指的是朝廷、君国、忠爱,这个办法我并不赞成。

  有几种条件可以判断诗词中有没有寄托。第一种是从叙述的口吻中判断诗词有没有寄托。比如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叙述的口吻可能有寄托,因为他特别提出来长安,而在中国的诗词传统之中,凡是谈到“长安”的,暗示的都是都城。中国历史上北宋的都城在汴梁,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在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如果完全写实,北宋应说是汴梁,南宋应说是临安。可是在中国的诗词传统之中,不管是汴梁或临安,都可以用“长安”来代替,“长安”就是都城的代名词。对于辛弃疾的这两句词,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个说辛弃疾是怀念北宋的“长安”,当时中国北方已经沦陷,辛弃疾从北方起义,打游击到了南方,他向西北望,怀念北方沦陷的、被异族金人占领的地区,可是不能回去,所以“可怜无数山”。但郑骞先生编的词选不赞成这种说法,他认为“西北”要改成“东北”,“东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他认为辛弃疾所写的长安,不是沦陷区的北宋都城汴梁,而是南宋的临安。辛弃疾来到南宋以后不得皇帝重用,他向东北望着现在南宋的都城,表达不被朝廷任用的感情。总而言之,不管“长安”指哪里,这两句词从叙述的口吻判断是真的可能有寄托。

  第二种判断诗词有没有寄托的方式是参考作者的生平,看有没有历史的背景可以提供暗示,证明可能有寄托。从辛弃疾的生平来看,也有历史背景。因为辛弃疾是从山东沦陷区起义到南方来的,而且从他别的文章来看,确实是个忠义奋发的人。辛弃疾作品中写的感情不是一己私情,是有关国家的感情,他的生平可以证明。一个作者、一个诗人,写的诗词是好是坏、写的内容是大是小,除了艺术表现以外,一定有他全部的生命、生活实践。从这方面来说,辛弃疾是有寄托的。

  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懒起画蛾眉”,我曾经引了很多中国的诗词来证明其中可能也有才人志士不得意的悲哀和感慨,可是不能够像确定辛弃疾的词有寄托那样肯定,因为温庭筠整首词表面都说的是一个女子的闺房,没有像“长安”这样的字样提供证明。从表面的叙述口吻来看,温庭筠的词里没有一字一句可以证明他有国家朝廷的寄托;从作者的生平来看,温庭筠是一个生活非常浪漫的才子,没有忠义奋发的行为可以提供证明。所以,温庭筠的词只能说可以从美感产生自由的联想,读者可以有这种想法,而作者未必有这个意思,因为他的美感提供了丰富的联想,这是温庭筠词最大的好处。

  韦庄是个很微妙的另类,他的寄托在可有可无之间,他没有像辛弃疾那么鲜明。从历史背景和他的生平来说是可能有的。唐朝几乎被朱全忠篡位的时候,王建跟杨行密要起兵讨伐朱全忠,那个时候韦庄在王建那里,所以他可能关心唐朝,可是他没有像辛弃疾那样明确的字面表达可以证明。

  在唐朝,洛阳和长安都是相当重要的都市。当时唐朝把长安叫作“西京”,把洛阳叫作“东京”,所以洛阳在当时是除了都城外另一个相当重要的城市,像是陪都之类。如果完全只看重他的寄托,不管事实的表面,认定韦庄所写的这五首词都是故国之思,那么可以说“红楼别夜堪惆怅”写的是长安、是故国。可是从韦庄的最后一首词来看,“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提了两次“洛阳”。所以,从字面上寄托的含义来看,“红楼别夜”可能是对故国的怀念,可能是对于洛阳的怀念。而且看他的生平,当时的长安、洛阳都在战乱之中。他逃到江南,第二首词是他抵达江南以后的事情。

  五首词中每一首都有很多转折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韦庄的词是情意深切而出于浅直,这是韦庄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李商隐的诗情意很深,话说得也很深,就晦涩难懂;韦庄的词情意很深,而说出来的话都非常浅显直率,但意义深刻。“人人尽说江南好”如同白话,不言自明,可是情意的深切都在浅直的话里表现出来了。“尽说”就是人人都对我这样说,说江南是个好地方;“游人”是客子;“只”是就;“合”是应该,说你就应该留在江南终老,尽管是远方来的客子。他人处处说是江南好,就应该在江南终老,可这都不是我自己说的,不是我愿意在江南终老。表面上非常浅直,可是里面包含不能够回到故乡的悲哀。江南表面上很好,可对于一个怀念故乡的人来说,他的悲哀都隐藏在里边,这是韦庄的词最大的特色——用非常浅显直率的话,包含很多很深的情意。

  只是说江南好就够了吗?不是,还有事实的证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春水碧于天”,“碧”是蓝色的,“碧于天”是比天更蓝,指江南春天的水比青天还要蓝。对于一个在北方、在黄土、在荒凉的山水之中长大的人,看到江南的景物,那的确是很美的。江南何止是景物,生活也好啊。北方的生活像韦庄的《秦妇吟》所写“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国家的府库所存的东西都烧成灰土了,都城的街道上都被马蹄践踏了,当时满街的公卿尸首,到处是死伤的尸骨、焚烧的灰尘。从战乱荒凉的北方来到美丽舒适的南方,不但是“春水碧于天”的景色,还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那时因为唐朝军阀割据,大家不是同心同德地维持朝廷和国家,南方军阀割据的地区并没有出兵援救当时的朝廷,他们依旧维持了一段安乐享受的生活。在那个画着美丽华彩的船上休息睡眠,听着春天的细雨洒在船上,是何等闲适的生活。

  江南不止景物好、生活好,江南的人物也好。“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中国古代的书籍因为经过很多年代的印刷,跟抄写会有所不同,有的书是土字边的“垆”,有的是金字边的“鐪”。中国的造字基本规则,一般说来,凡是金字边的应该是金属的,比如金属的香鐪;凡是土字边的是泥土做的生火的垆,可是后来有人把“垆”和“鐪”通用。“垆”应是指酒垆,“酒垆”的“垆”与“炉”通用,古时卖酒的人筑一个土做的高台,里面烧火用以温酒,这个就叫“垆”。“垆”的历史悠久,汉朝文学家司马相如有一次到四川,碰到一个女子——卓文君,卓文君的丈夫死去了,是新寡。有一天,司马相如被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请到家里做客,司马相如很有才能,不但会写赋还会弹琴,卓文君觉得他琴弹得很好,被他的琴声引动,就“私奔相如”,两人就结婚了。她父亲反对这桩婚姻,不给他们金钱供应,那时司马相如很穷,卓文君跟他过着很贫穷的生活,历史上说卓文君那时就“当垆卖酒”,这就是“文君当垆”的故事。所以,中国古代的酒店里有“垆”,酒垆的旁边有女子卖酒。

  “垆边人似月”,这个“垆”是酒垆,在酒垆边,卖酒的女子像天上的明月一样光彩照人。卖酒的时候,她不是坐在那里不动,她要给人斟酒盛酒,所以他说“皓腕凝霜雪”,当她一举手的时候,手腕像凝结的霜雪一样洁白。“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指江南的人物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的景物好,江南的生活好,江南有这么美丽的女子,所以“未老莫还乡”,你没有老的时候不要回到故乡去。“未老莫还乡”浅直明白,回答了前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劝说,他们劝他在江南留下来不要回到故乡去。可是你要注意他清清楚楚地点出了“还乡”两个字,是他心意之中仍有还乡之念。你心意中说“还乡”,可是现在不能够还乡,所以说“莫还乡”,这个“莫”字是白话“不要”的意思。一般说不要做什么时,是想做而不能够做到。

  把“莫”字用得最好的是南宋词人陆游,他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词《钗头凤》。这首词写的是他跟表妹唐蕙仙结婚了,可是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蕙仙,在母亲的逼迫下,他与妻子分离了,后来春游时两人偶然重逢,写下了《钗头凤》。词里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中国人说两个人相爱时,“海誓山盟”,感情像山一样坚固,永远不改变。我们当年的“海誓山盟”还在,可是今天我在一匹锦缎上写下一封信却没有办法托人送给你,因为你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了。后边陆放翁就用了三个字,“莫莫莫”,不要再说了,也不要再写了,“莫”是很无可奈何。所以韦庄说“未老莫还乡”,是仍有还乡之念。“还乡”是第一个转折,从刚才的“尽说江南好”“只合江南老”,现在忽然间露出“还乡”,是心意中仍有还乡之念,这是第一个转折。“还乡”上面加个“莫”字是第二个转折,还乡上面说“不要”,还是不要还乡了。第三个转折是“未老莫还乡”,我真的不要回到故乡去吗?不,是暂时不要回去。“终老故乡”是中国传统非常深厚的乡土观念,中国古代认为天下的不幸莫过于尸骨流落异乡,千山万水也要把尸骨回葬到故乡去。从江南好,到说还乡,到不要还乡,再到说只是未老之前不要回到故乡,短浅明白的一句话,里边的感情却千回百转。

  将来终老还是要回到故乡,可是现在为什么不回到故乡去?因为“还乡须断肠”,这是他千回百转以后逼出来的一句话,因为现在我有不能回去的理由,“须”是说必然、一定的意思,他非常肯定地说我回到故乡去是一定要断肠的。“断肠”是悲哀痛苦到极点,他没有说明是什么事情让他断肠,他只是整体上说只要我回到故乡去就必然会“断肠”,可见故乡事事都不可说,故乡事事都使我断肠。

  这一首词里有那么多的转折,可是还不够,他五首词中的每一首都能看到很多转折。

  (未完待续)

  审核人:丛敏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与弗林德斯大学合作...
南开大学京剧团与台北京剧团...
陈雨露调研医学院
南开大学-新奥集团认知科技创...
中国式现代化与地方政府发展...
南开大学举行2024届毕业生表...
近代的南开与天津
陈雨露率队访问通用技术集团
校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
校领导带队赴陕西开展招生宣...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