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新华每日电讯: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12月8日10版发稿时间:2023-12-09 09:58

陈晓耘

  近日,“诗教润乡土”系列微纪录影片《征行有诗》上线,融合中华古典诗词、教育、旅游、人文、烟火气、乡村振兴等诸多元素,呈现出生活在成都市大邑县不同人物、群体的生命观与价值观。

  纪录片中,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大邑乡村工作站推动者张静作为寻访者,与8位大邑人叙谈他们的喜悦与困惑、自足与渴望,以古诗词中的千年智慧,答今人之惑、引今日之思,或共鸣共情,或抚慰心灵,带领观众通过镜头亲身走进诗意又现代的大邑乡土生活中,完成一次关于生活状态与生命意义的心灵探索。

  生活孕育诗歌,诗歌赞美生活

  《征行有诗》纪录片中的主人公,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的社会底色,展现出了不同层面的生活状态。他们有西岭山歌的传承者和王泗风筝传人,有移居大邑的创业青年和来自异乡的引进人才,有痴迷于大邑泥土的独立陶艺家,有大邑篮球少年和老年骑行队员,有南开大学的社会实践队和大邑社区学习古诗词的孩子们。虽然群体不同、年龄各异,但他们都能借助中华古典诗词的深刻意蕴,表达自己平凡却不普通的生活态度与理想追求。

  安仁古镇青红染的主理人佳伟,之前从来没想过来四川发展,却因为对美丽乡村的一见钟情决定留下来。“我坐在中巴车上,车子穿过树林往乡街开进来,我当时就看到了远处的雪山,雪山下面的村庄,村庄前面的稻田。”7年来,他凭借自己染布手艺与朋友一同打造出今天的天福美院。宋代诗人王安石在《题何氏宅园亭》中说:“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佳伟在青红染的手艺与其主理的空间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与向往的生活方式,与自己和解后,生活也回报他以善意。
  大邑小县城中聚集了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和佳伟一样,他们虽只身来到异乡,却对于工作和生活怀抱着美好的期望,从未感到寂寞。影片中,大邑引进人才公寓的女孩们时常以美食相聚,互相诉说着生活与工作中的烦恼与趣事,携手笑对生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诗词的力量鼓励着她们勇敢追梦,她们也希望这助力飞翔的风永远不要停下来,一直把自己吹向理想的彼岸。
  来到大邑的年轻人活出了诗性生活,孕育了与诗词意境契合的人生状态。他们从诗句中找到了心灵慰藉,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栖身之所。

  传统走进现代,现代赋能传统

  《征行有诗》纪录片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交融。各行各业文化传承者,都希望找到传统文化创新的表达方式。
  这其中有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岭山歌的传承和坚守,老一代传承人张道深保持最朴素的样子唱西岭山歌。“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美好的声音和曲调了解的人不多,会唱的人更少。知音难觅,但却可贵。年轻一代西岭山歌传承人杨健将张道深视为自己的伯乐,希望将西岭山歌配合自然和谐的器乐伴奏,在传统的山歌中融入创新表达方式,让更多人们喜欢。
  王泗风筝的第五代传人刘永旭,制作的风筝大到四个人才能放飞,小到和指甲盖一般大。他坚持把风筝技艺继承下去,“如果我们再不做风筝,那么今后它就真的断代失传”。对于做风筝,刘永旭有一颗坚守和传承的心,却不墨守成规。近几年,他融入现代审美创新了风筝制作工艺,探索制作不对称的异形风筝,让风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世人的眼中,也许他们的工作枯燥、单调,但因为切身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一代代传承人用一生的时间,坚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道路上,“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当情志专注于制作和传承时,令人烦心的生活琐事自然就淡出了视野。

  诗教温润乡土,乡土弘润诗教

  八百多年前,南宋诗人杨万里眺望金华山,写下了“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的名句。诗歌只有在最深切的生活中、最广袤的大地上才能找到最动人的表达方式。因此,南开大学文学院在大邑创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开展“诗教润乡土”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南开大学的师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和大邑的小朋友们一起读诗、画画,把诗词的力量带到乡土中。“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都是描写大邑这片土地上的美好风物,他们将诗词文化中美好的风物带入乡土人间,让大邑人领略到这世代生活的土地上,流淌着如此盎然的诗意。一位南开大学的学生说:“不管我们走了之后,孩子们还记不记得诗词,但是他们可能记得这些人来过,就埋下一颗诗教的种子,还会有人来的。”
  美好的文学来源于生活,诗教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影片里,大邑老年骑行队在清晨的歌声中出发,一位阿姨说:“我们老年人,就是要开开心心地活好每一天,把我们的身体搞好,不给下一代增加负担!”年轻的户外徒步爱好者背起行囊在山林中行走,孩子们在露天篮球场训练,这些不同年龄段的人都绽放着各自的生命活力。就像诗中说的那样“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一边昂起头,努力去追寻宏大的天地与广阔的自然;一边俯下身,在世间沉浮中努力发觉生命中美好的瞬间。
  一部优秀的作品,需要的是人民性与艺术性的高度契合,生活化与诗意化的统一表达。这部由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文学院指导,中共大邑县委宣传部出品,广州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承制的纪录片,以诗歌为画笔,以影像为颜料,绘制出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美丽画卷,是一部激荡人心的“讲述真实烟火气生活的诗教小剧”,是以影像化方式传播中华诗教的一次重要实践。

编辑:李梦楚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数学、统计学与交叉科学博士...
南开五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南开大学首届教材建设奖优秀...
【关注天开园】“创新驱动·产...
南开大学与中信资本签署战略...
李宝荣教授应邀做客“中国式...
南开大学召开教代会工会2024...
专家学者南开研讨“蔡和森、...
【关注天开园】天开瑞来:农...
【关注天开园】人工智能赋能...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