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茵
日前,《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天津卷》(以下简称《图谱·天津卷》)初选文物第一次专家评鉴会在天津博物馆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精心遴选出一批我市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少数民族文物入围初选。记者采访了参与此次编纂工作的部分专家,请他们对初选文物的相关情况进行解读。
把“天津卷”做成典范
2020年11月,国家民委办公厅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编纂出版工作的通知,2021年初,天津市民宗委和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了《图谱·天津卷》分编委会和专家委员会。
天津属于沿海少数民族散杂居城市,有着600多年的城市历史,馆藏珍贵民族文物贯穿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有些文物甚至全国少见。天津文博院研究部主任刘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天津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城市,这是天津的城市特点,也是这次编纂的天津特点。此次全面梳理我市少数民族代表性强的文物,工作涉及面广,工程量大,是一项全市性、跨部门的重大工作。天津的地方博物馆民族文物收藏范围广,我们充分利用我市民族文物的特点,树立精品意识,力争把《图谱·天津卷》做成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典范。”
据介绍,《图谱·天津卷》计划出3册,每册收录200件文物,工作周期3年,分筹备、遴选文物、专家评审、撰稿、翻译、审定六个阶段,整项工作将于2023年年底前完成。
年底前确定入册文物
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我市各文博单位初次推荐了1037件(套)少数民族文物条目,其中包括1021件(套)可移动文物和16处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初评的可移动文物601件(套)。
首次评鉴会上,南开大学博物馆、天津图书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天津市民族文化宫、天津戏剧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负责人介绍了本单位初选的文物情况。专家对南开大学博物馆藏的西南联大民族学调查的历史文档给予充分肯定,该馆馆藏的西南联大陶云逵教授带领学生在云南、石佛铁路、川康地区、中缅边境做的民族学、人类学调查资料,是全国独有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诸多文物各有特色,包括天津戏剧博物馆马连良的蟒袍、竹衣和金少山的硬靠,泥人张彩塑中的少数民族形象,“刻砖刘”的代表性作品,蓟州营房村辽契丹人墓出土的文物,天津觉悟社早期少数民族革命者马骏、刘清扬、郭隆真的红色文物等。
经过专家初步筛选,最终200件文化资料典籍类文物入围《图谱·天津卷》初选文物范围。据介绍,现在整项工作处于专家评审阶段。此次评鉴会是针对有关少数民族古籍善本、历史档案、历史文物类进行的评鉴,采取宽进严出的评鉴标准。刘渤说:“评委选出来的这些少数民族文物进入到初选范围后,将按要求进入撰写条目、审定、翻译的流程,后续还要进行书画和器物类文物的评鉴,经综合评定后,年底前确定最后入册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