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专家南开共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南开指数2025》 “京津冀大数据平台”发布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闫瑾 学生记者 张馨予 摄影 唐浩博 蒲永河)5月17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南开大学主办,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京津冀三地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为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建言献策、助力赋能。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沈蕾,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高培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名誉会长孙久文,河北开放大学校长田学斌,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河北经贸大学原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义青,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双,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陈璐等专家学者以及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中出席。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主持。
高培勇作题为“关于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的战略考量”的主旨发言。高培勇认为,在新的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一是要找准战略基点,立足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土壤;二是要抓住战略重点,雄安新区建设的“主战场”是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经营主体,要务实有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满足其诉求和关切,激发投身雄安新区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三是要锚定战略方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主动对接当今世界最高标准、最先进的国际经贸规则,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凝聚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合力。
论坛上,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京津冀协同发展南开指数2025》和“京津冀大数据平台”正式发布。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作成果介绍。
《京津冀协同发展南开指数2025》由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编写。报告根据“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要求,开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指数和9个方面的分指数,涵盖了协同发展的重点推进领域,形成了京津冀三地13个城市的多元评价和比较,致力于从“测指标、评现状、找问题、得启示”四个方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情况提供指标测算和量化基础,为后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评价、分领域推进、动态监测、趋势研判和政策引导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数据平台”站在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最前沿,基于可视化大数据平台与大模型开发,实现现状监测、经济预警、政策评估、目标校正、趋势预判等关键功能。平台收集了2014年至今,京津冀三地、13个城市的8个大类74个小类的经济、生态、政策等宏观、微观数据。目前,该平台应用于对政策法规文本的大数据分析,以及京津冀地区投资、专利和贸易的区域内及跨区域流动情况的可视化呈现,旨在通过提供分类科学、方法前沿、时空可视、持续更新的高质量数据,切实赋能京津冀协同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论坛上,孙久文、田学斌,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兰冰分别作了题为“‘十五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特征与新任务”“向新而聚:雄安新区高等教育集聚之路”“天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赢路径再思考”专题发言。
当天下午,专家论坛环节在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高质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展开深入研讨。
据悉,本次论坛的举办旨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总结经验成效、展望发展前景,在新的十年,奋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