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奠宙 王善平
也该谈婚论嫁了
前已提到,1930年陈省身到达清华大学时,算学系一共有四名教授:熊庆来是系主任,两位芝加哥大学的博士杨武之和孙光远,另外一位便是郑桐荪。此外,还有两位教员。陈省身则是唯一的助教。算学系这么小,彼此当然都认识。不像现在,一个数学系往往多达100名教师,彼此往往不认得,认得的也只是点点头而已;大班上课,教师认不得班上的学生是常事。顺便一提,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中国,“算学”和“数学”两词意思相同,都可使用。直到1939年,南京政府的教育部正式废止“算学”而只用“数学”。
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算学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经常串门,以至学生对教师的家属也相当熟悉。陈省身不时到杨武之的家里做客,看到只有八岁的杨振宁。他回忆说:“杨武之教授经常提及作为小学生振宁的聪慧,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陈省身也经常到郑桐荪家。郑桐荪是江苏吴江人,郑夫人曹纯如是浙江湖州南浔人。他们的长女郑士宁,生于1915年。陈省身1930年到清华时,年仅19岁,而郑士宁刚刚是15岁的豆蔻少女。他们之间的相识,即始于此时。郑桐荪夫妇看见一位来自南方的青年才华出众,自然是中意的了。早有意思把女儿郑士宁许配给陈省身。陈省身却并不知道。陈省身回忆说:“那时只是见过面而已,也许说过话?记不得了。在清华的时候,追求我的女孩子很不少。只是学问为重,的确没有真正谈过恋爱。”
1934年去汉堡以后,有一次接到杨武之先生的来信,说郑桐荪教授有意要你和他的女儿郑士宁发展关系,不知是否愿意先通通信?陈省身回答说:“通信当然可以。”于是就通起信来。
郑士宁那时在燕京大学生物系上二年级。七七事变之后,和郑桐荪一起来到长沙。陈省身这时再见到郑士宁,就觉得很有好感。事实上,许多人都觉得他们是合适的一对。26岁的陈省身和22岁的郑士宁也该谈婚论嫁了。杨武之看在眼里,更是极力撮合。陈省身回忆说:“武之先生促成我的婚姻,使我有一幸福的家庭。”
长沙临时大学的环境当然十分简陋,可是陈省身和郑士宁的婚姻大事还得郑重。1937年12月,按例举行订婚仪式,介绍人是杨武之和吴有训。杨武之是自然的人选。另一位介绍人吴有训(1897—1977)则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20世纪20年代在芝加哥大学以研究“康普顿效应”的后期工作闻名于世,时任长沙临时大学的理学院院长。郑桐荪夫人曹纯如女士和吴有训夫人王立芬女士是好朋友,于是吴夫人极力推动吴有训作为介绍人之一。
南开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