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抗战题材文艺作品的缺失
来源: 今晚报2021年8月10日第12版发稿时间:2021-08-21 11:27

——“十七年文学”回顾  

  作者 李新宇

  “十七年文学”中某些板块的缺失,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别的内容不说了,就以现代历史题材的作品为例。大家知道,抗日战争是件大事,中国人打得很难,打得很惨,真可谓艰苦卓绝,可歌可泣。但是,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看过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艺作品,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甚至70年代,小说、戏剧、电影,都算上,有哪些作品?年龄大一点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朋友们,大概都熟悉《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熟悉《铁道游击队》和《敌后武工队》,熟悉《红灯记》和《沙家浜》……作品不算少,但是,这就是抗日战争的全貌吗?这些作品加在一起,总共消灭了多少侵略者?《地道战》中消灭了几个?《地雷战》中又消灭了几个?《红灯记》送了一份密电码,《沙家浜》打的胡传奎不是日本人。这就是中国人参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吗?这就是中国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吗?

  历史事实摆在那里,中国人血战八年(东北抗战长达14年),经历了22次大会战,牺牲了几百万子弟兵,消灭了近百万侵略者,光是将军就牺牲了260多名,其中有十几位上将,几十位中将。那些会战,那些牺牲,在文艺作品中怎么就没有踪影呢?了解抗战史的朋友们,应该记得那些大会战吧:淞沪会战,出兵80万,伤亡接近二分之一。接下来是南京保卫战,参战15万人,伤亡三分之一;太原大会战,参战28万人,伤亡13万,接近一半;然后是徐州会战,参战60万人,伤亡10万;投入兵力最多的是武汉会战,投入兵力110万,伤亡40万……不必一一去数了,每一次都是投入几十万人,伤亡也是动不动就是几万人、几十万人……那是活生生的生命呵,有名有姓的人,有家有口的人呵,一死就是几万、几十万。从八百壮士,到张自忠将军战死沙场……那么多激烈的战斗,那么多悲壮的故事,为什么在“十七年文学”期间的当代文艺作品中不见踪影?

  反映抗日战争的那些大场面,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一部电影《血战台儿庄》。从50年代到70年代,从诗歌、散文到小说,从戏剧到电影,全都没有踪影,似乎那千军万马奋勇杀敌的战斗,以及那几万、几十万子弟兵的悲壮牺牲,都没有发生过。

  作家们反复写的,就是埋地雷、挖地道、青纱帐、芦苇荡,几乎全是游击队和敌后武工队的故事。为什么会这样?政治派别的原因众所周知,自不必说。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一个重要原因是:活跃在文坛上的那些作家确实写不了抗日战争的大场面,因为那22次大会战也罢,二百多位将军的牺牲也罢,他们不是亲历者,没见过,不知道,自然写不了。大家想一想,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那些活跃的作家,哪一个参加过淞沪会战?哪一个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哪一个参加过武汉大会战?没有,一个也没有。大多数的作家,大概也没接触过相关资料。他们所熟悉的抗日战争,就是埋地雷、挖地道,就是青纱帐和芦苇丛。熟悉那些大场面的人哪里去了呢?当时他们有的去了海峡对岸,有的留在大陆——却不可能写作和发表作品。

  一个时代的作家都去写某类故事,而同时遗忘了某类故事,这本是常见的,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这个板块的缺失却留下一个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产生了那么多有影响的文艺作品,仅是好莱坞大片就有那么多;而东方战场持续时间更长,战争也更悲壮、更惨烈,但在文艺作品中,除了珍珠港、中途岛等美国人充当主角的事件之外,中国人充当主角的那些大事件,却基本是无声无息。这很不公平。

  当代文学愧对我们的卫国英烈!

编辑:蓝芳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高...
北京大学青年人才国情研修班...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南开大...
南开大学参加昆山创业周暨百...
2025高校影视作品交流展映活...
南开大学召开定点帮扶工作会议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从青岛到海牙 以专业与韧性闪...
第三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物理...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黄明拓...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