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奠宙 王善平
清华数学群星(下)
陈省身回忆说,那时请外国教授讲学和现在不一样。不光是来开个会、吃吃饭,拿几张透明胶片展览一下,就算讲过了。他们得在清华园住上一年,系统地讲。学生们如能跟上,得益自然很多。
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算学系,每届的学生很少。往往是一两个,多也不会过十。恰如今天的博士生人数。人数少的好处是师生接触多,学生间彼此切磋的机会多。从1928年到1937年,算学系共有20名学生。按他们的毕业时间排是:
1932年:庄圻泰、施祥林、曾鼎禾、陈达明、陈鸿远;
1933年:许宝马录、柯召;
1934年:聂英、刘冠勋;
1935年:巢捷、徐贤修、武崇豫;
1936年:王琇、张泽仁、徐步墀、李希颜、李霸龙、段学复;
1937年:程京、郑曾同。
其中对后来中国数学有较大影响者不少。如许宝马录在数理统计学研究上蜚声国际。柯召则以代数数论的工作闻名。庄圻泰在函数论上有相当的贡献。徐贤修在分析学上有贡献,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段学复专长代数,1943年在普林斯顿和陈省身相遇。
陈省身在清华学习的开头,还受到过孙光远先生的指导。但不久,孙光远先生对清华大学的领导有意见,矛盾还相当尖锐。孙先生抱着“凡清华的事我一概不管”的宗旨,对陈省身的指导自然也撒手不问了。陈省身写论文只好自己找题目,第一篇是《具有一一对应点的平面曲线对》(英文),1932年发表在《清华大学理科报告》上。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还有两篇论文发表在日本《东北数学杂志》上,其中的一篇是硕士论文。四十年之后,他自我评论说:“那些论文和做练习差不多。”从一位数学大师的高标准要求来说,也许是如此。可是,这些论文中隐含的哲理,却在P.A.格里菲思的工作中产生了共鸣。例如,平面上d阶代数曲线很难研究,就来研究平面上每条直线和曲线的d个交点的构形,得到两条对应弧。陈省身的处女作,正是讨论两条对应弧的情形,所以该文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省身晚年这样评论自己的处女作:“微分几何的一个目的,是用简单的图形来逼近所研究的图形。如果要求反映图形的更为深刻的性质,所用的简单图形便变得越来越不简单。所用的工具是级数,为了精确,级数的项也越来越长。我的想法是用一对曲线,利用两个级数,级数便短了好多。照习惯,此文的摘要载入德国的《数学文摘》( Zentralblatt)上,读之快活。此文是习题水平,标准不高。有意思的是后来曲线对成为微生物学DNA结构的数学基础。浅近的数学观念居然有重要意义。”
无论如何,这些论文总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并非无病呻吟、自言自语的那种。
南开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