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马儒军:春风化雨融研于教 匠心耕耘点材成器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5-09-01 09:12

  南开新闻网通讯员 古建春 郭佳琪 夏雨虹 记者 李梦楚

  清晨的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楼里,马儒军教授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得很早。走进实验室,经常能看到他和学生们对着电脑屏幕上复杂的材料结构图或实验数据,专注地讨论着。他的讲解总是清晰耐心,眼神里带着对学生的鼓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讲台和实验室之间,马儒军用他的踏实教学、潜心科研和对学生的真诚关心,践行着一名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寓教于研 融学于做

  “马老师的课,很注重联系实际。”这是学生们普遍的反馈。在讲授“智能高分子材料”这类基础课程时,他会有意识地引入国际前沿期刊上的相关研究成果。“这样学起来感觉更生动,”一位学生说,“能看到课本上的原理是怎么用在最新研究里的。”

  这种将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做法,是马儒军教学中的一个特点。他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日常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在“智能高分子材料”课上,马儒军尝试了一种“案例牵引-前沿切入-动手实践”的模式:选择一个贴近科研实际的课题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去分析问题、构思解决方案,并在课程安排的实验中尝试动手验证一些初步的想法。这种把理论、前沿研究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知行合一 赛教融合

  马儒军教授学生,不只局限于课堂。他常常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锻炼动手和思考能力。马儒军多次担任“挑战杯”“材料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等比赛的指导老师。他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长处,给予相应的指导。

  “准备‘挑战杯’比赛期间,马老师经常在实验室和我们一起忙碌着。他对实验数据要求很细致,有疑问的地方会反复确认。但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自己去找问题、想办法。”一位曾获省级比赛一等奖的学生回忆道,“他更像是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的领航员。”在这样的氛围下,马儒军指导的学生团队在比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

前沿探索 匠心耕耘 

  在科研领域,马儒军成果丰硕,在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过多篇高水平论文。他主持了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在内的多项重要科研项目。

  “国家所需即是吾志所向”,这是马儒军潜心科研的初心与使命。他的研究牢牢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技术难题。马儒军带领团队深耕柔性固态热管理研究领域,并积极推动成果走出实验室。目前,他的科研成果已获授权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部分技术正与企业合作推进产业化应用,力求将前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马儒军参加“导师有约”活动,开展科研诚信教育

  在学生眼中,马儒军是学术上严格的导师,更是生活中和蔼可亲的长辈。他办公室的门总是向学生敞开。无论是学业困惑、科研瓶颈,还是人生迷茫,学生们都愿意找他倾诉、寻求科研帮助和职业发展规划方案。“马老师特别有耐心,他会认真倾听,再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建议,从不敷衍。”一位研究生说。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常教学科研中的坚持,马儒军和许多一线教师一样,踏踏实实地做着本职工作。他怀抱赤子之心,将最前沿的科研探索融入最基础的教学实践,在平凡的讲台和实验台前,为国家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材,为解决关键技术难题默默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匠心耕耘,点材成器——马儒军努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一位新时代高校教师深沉的教育情怀和使命担当。

  【教师简介

  马儒军,男,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韩国成均馆大学。研究方向主要为柔性固态热管理材料与器件。曾获得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南开大学共产党员标兵、南开大学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

编辑:李梦楚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
南开教授在《美国数学会汇刊...
南开学子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
第二届水系电池国际研讨会在...
2025年南开学生工作高质量发...
南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欧亚国...
伊朗总统女儿扎赫拉一行访问...
南开英烈陈镜湖入选第四批著...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马儒军...
南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欧亚国...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