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9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本纲要将“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任务和政策取向,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天津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
第四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
第二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培育,打造“雏鹰—瞪羚—领军”和高成长企业接续发展梯队,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高精尖企业集群。
提升高校院所创新实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围绕信创等重点产业创新学科建设,支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鼓励高校建设重大科研设施、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中央驻津高校、科研院所,引聚国家级大院大所,推进中国科学院大学天科工程生物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分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分院等建设,打造一批一流科研机构。深化科技创新平台链条建设,培育新型研发机构。
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全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完善“一区五园”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核心,以自主算力引擎、智慧港口、车联网应用三大示范为重点,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发展标杆示范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在全市创新格局中的引领作用,培育“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细胞谷”“北方声谷”“氢能小镇”等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的创新标志区。支持北辰、津南、静海等区打造京津微创新中心,辐射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深化海河教育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创新发展聚集区建设,打造“天津智谷”。支持南开区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合力打造启航创新产业区。围绕西青大学城、东丽科研机构聚集区等科教资源密集区,培育研发产业聚集区。
……
第十三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社会事业补短板,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让城市更有温度、人民生活更美好。
……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健全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机制。
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劳动育人工程,建设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区,创建一批市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品质课程和特色活动,打造劳动育人品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程,创建一批国家级校园足球、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实施美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一批美育学科特色课程基地,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模式。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推进教育公平,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每个孩子“上好学”“就近上”。科学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建设,扩大服务供给,提升学前教育保教服务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确保16个区率先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实施义务教育资源建设工程,聚焦资源短板补齐学位缺口。实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工程,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建设一批品牌高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实施差别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
(一)实施农村幼儿园装备水平提升工程。探索幼儿园城郊结对、集团化办学等协同发展模式,建立优质园对薄弱园、农村园的结对帮扶机制,完善农村幼儿园玩教具的规范管理,提升农村幼儿园装备水平。
(二)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义务教育学位资源建设三年行动,通过新建、扩建学校,挖掘中心城区资源潜力等方式,补齐义务教育学位缺口,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需要。提升改造中小学C级校舍,补齐中小学体育运动场馆缺口,按标准补充更新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作用。滨海新区加快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做强做优市直属学校滨海学校,成立以合作学校为主体的滨海教育集团。
(三)实施品牌高中建设工程。激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活力和动力,突出理念创新、内涵建设、文化培养和特色发展,建设一批办学理念先进、特色鲜明、队伍一流的品牌高中,形成全面发展的普通高中育人体系。
(四)促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全面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制定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确保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实现“应随尽随”。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能力。
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施顶尖学科培育计划,推进一流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创新服务能力。支持市属本科高校和共建高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重点建设一批对接我市主导产业的特色学科群。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建成天津医科大学新校区、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建设天津美术学院新校区、天津音乐学院新校区,推进南开大学滨海校区建设,推动天津大学国际医学院落户滨海新区,支持天津农学院更名为天津农业大学,完成独立学院转设任务。
专栏24 高等教育内涵提升工程
推进与教育部共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加快实施一流本科专业、课程“双万”计划。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双一流”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建设40个左右顶尖学科、40个左右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