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北京青年报:叶嘉莹《掬水月在手》电影与图书同步亮相
来源: 《北京青年报》2020年10月18日第7版发稿时间:2020-11-01 13:46
 

  本报讯(记者 肖扬 张知依)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16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影片首映礼上,导演陈传兴、联合制片人张静等亮相,未能来到现场的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也录制了VCR。对于影片在北京首映,叶嘉莹先生十分高兴,并自称“老北京”,对北京感情深厚。

  导演陈传兴曾任“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总监制,并执导《如雾起时》诗人郑愁予纪录电影,探讨“诗与历史”;《化城再来人》诗人周梦蝶纪录电影,探讨“诗与信仰”。《掬水月在手》为陈导演“诗的三部曲”完成之作,探讨“诗与存在”。纪录片以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的祖宅为结构概念,由外而内,追寻叶嘉莹历经劫难波折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的交织,体现“忧患苦难年代为何有诗人”的真义。

  为了创作《掬水月在手》,主创团队到访北京、香港、澳门、天津、山西、西安、洛阳、台湾等地,并横越美国波士顿、加拿大温哥华,历时三年拍摄与制作。这种空间跨度象征着叶嘉莹文学生命由启蒙到发扬的过程,也呈现诗词源头的河洛地区的地理与历史空间遗迹。《掬水月在手》摄制团队对叶嘉莹本人进行了17次深度访谈与拍摄,相继采访了42位叶先生的好友与学生,包括作家白先勇、诗人席慕蓉、书法家谢琰等。

  《掬水月在手》的音乐由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创作,乐曲创作灵感来自于杜甫的《秋兴八首》。《秋兴八首》以景以人为视角切入,反映了中国盛唐时期的社会兴衰,电影借此隐喻叶先生的经历,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陈传兴说:“剪辑的时候,听到她的吟诵我会起鸡皮疙瘩,就像萨满一样在祈求天地的神灵。”

  陈传兴表示 ,影片通过潜藏在叶嘉莹心中的一直在追求的自由,试图还原叶嘉莹将近百年的精神轨迹,“这也是一部女性电影,是女性版的《百年孤独》”。

  首映日当天,《掬水月在手》的同名图书也由活字文化推出——《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对应叶先生在不同时期执教过的四所大学:台湾大学、哈佛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与南开大学,分别成章,每章都由“叶先生自述”与“众说叶嘉莹”组成。

  叶先生的自述内容提炼自纪录片拍摄时的17次深度访谈及多次演讲,并结合《要见天孙织锦成——我来南开任教的前后因缘》《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等文补充而成。行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通过叶先生对个人诗词作品的解读,勾勒出她辗转台湾、波士顿、温哥华等地,而最后选择叶落归根,留在天津教书的丰厚人生。

  在“众说叶嘉莹”部分,三四十位被访者包括叶先生的朋友、同事、学生、邻居、医生等,都与她交往甚笃。叶先生的生平经历和学术脉络,能从相关被访者的叙述中看到呼应,从而在文字空间中形成一种交流与互动。他们多元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了叶先生在人格、学养、精神世界高度统一的大师风采,以及叶先生在各个方面给他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这些文字详尽呈现了叶嘉莹先生的人生细节,弥补了影片篇幅有限的缺憾,是完整了解这位“古诗词的女儿”传奇一生的精彩读本。

      http://epaper.ynet.com/html/2020-10/18/content_364234.htm?div=-1

编辑:郝静秋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高...
北京大学青年人才国情研修班...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南开大...
南开大学参加昆山创业周暨百...
2025高校影视作品交流展映活...
南开大学召开定点帮扶工作会议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从青岛到海牙 以专业与韧性闪...
第三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物理...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黄明拓...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