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岁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陆续向社会正式公布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在方案中,各大学制定了一流大学建设的近、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详细的改革路径、改革任务、举措、保障机制等。有分析认为,此举意味着“双一流”建设的工作重心已进入全面落实阶段。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公布“双一流”名单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这样解释。那么,中国一流大学建设之路该怎么走?如何建设一流学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向哪些关键方向发力?记者对已发布的方案进行了梳理分析。
如何建设一流学科
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以优势学科为主干,以特色学科、新兴学科、需求学科为支撑,以学科群模式凝练学科方向,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成为这几所高校学科建设的策略。
“为了汇聚学科优势、保持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清华大学构建了包括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三个层次的学科建设体系,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科生态集聚。”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
这个体系包括“4个学科领域+20个学科群+8个独立学科”。4个学科领域是指将11个学科门类整合为工程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生命科学与医学。比如,在工程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清华将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加强具有突破性、颠覆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创新;在自然科学学科领域,将加强基础研究,开辟前沿研究方向,力争在原创性、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
北大则提出了以一级学科、学科群和学科领域为口径,按照“30+6+2”方式组织学科建设项目。面向2020年,重点支持建设数学与统计学、物理学、化学等30个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学科群),推动部分学科(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前列。面向2030年,重点部署理学、信息与工程、人文、医学等6个综合交叉学科群。面向更长远的未来,以临床医学+X、区域与国别研究为代表的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推动学科布局重大调整。
上海交通大学重点打造了工科领域、人类健康与发展、人文社科等领域的学科群。比如,在工科领域,重点建设船海工程与科学、制造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科群。围绕事关人类健康与发展的根本问题重点建设生命科学、药学、临床医学等5个学科群。
统计显示,当前国际创新成果多数来自学科交叉。因此在这几所高校的建设方案中,都非常重视学科交叉的布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着重推进“医工交叉”,围绕人类健康和医学技术发展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以服务北京打造“中国医工硅谷”为导向,结合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实现生命医学学科与优势工科深度交叉。
一流人才如何培养?
育人是大学的初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几所高校建设一流大学方案中的重中之重。
“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体现一所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博士生教育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高度。”在邱勇看来,“一流”是目标,也是标准,要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成效上。在“双一流”方案中,清华大学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在方案中提出,改革体制机制障碍,将学生培养管理重心下移,通过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完善本科人才培养委员会咨询决策机制,扩大学生专业和课程学习自主选择权,推进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分类选拔和培养等措施,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在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复旦大学以“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为人才培养特色,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构建“通识教育—拔尖人才—多元选择”有机结合的复旦教学改革;通过结构性课程建设,形成有复旦特色的高水平课程体系和复旦品牌课程、精品教材等。
随着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加快推进,上海交通大学以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塔尖人才为抓手,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重点实施5项专门计划。
该向哪些关键方向发力?
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教师队伍,这已成普遍共识。已经公布的方案中,各高校都对学校未来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战略布局,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引智、育才计划。
北航在方案中提出,实施“鲲鹏逐天计划”,着力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学校依托各级各类重大平台,持续创新人才特区政策机制、会聚一批享有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顶尖杰出人才,实施科学家工作室和科学家培育计划,加快培养一流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
中国人民大学则以建设精英荟萃、大师云集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实施完善“杰出学者支持计划”,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人才队伍体系。比如,针对中青年教师,推进“7080卓越人才计划”,支持和保障学校“70后”“80后”优质师资力量全面发展,确保用10年左右时间使其成长为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校发展中坚力量。
在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方面,几所学校在方案中都提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突出顶层设计,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科学研究从跟踪到引领的跨越,但侧重点不尽一致。比如,清华在方案中聚焦完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加强重大前沿项目部署、构建跨学科交叉研究体系等七大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则致力于创建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与提供教育改革实践方案,加强教师教育学院、中国教育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家培育智库、打造引领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京师学派”,整体提升基础科学原创能力。
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是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南开大学在方案中聚焦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技术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北师大则深化校院两级办学体系,继续推进学部制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学部院系的组织管理职能,进一步下放自主权限。(本报记者赵秀红董鲁皖龙)
本报北京12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