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80年代柴可夫斯基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最负盛誉的是《1812年序曲》、《弦乐小夜曲》、《意大利狂想曲》(均1880)、《第五交响曲》(1888)和芭蕾舞剧《睡美人》(1889)。
《1812年序曲》以1812年卫国战争为题材,是一部鼓舞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为使乐曲适合于在广场上为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奏,柴可夫斯基把全曲处理得十分热烈、雄壮,富有感染力。高尔基高度评价这部作品,说它是“深刻的人民性的音乐”、“用一种新的东西抓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
柴可夫斯基在短短12天内写了《1812年序曲》和《弦乐小夜曲》。完成两部作品后,他情不自禁地欢呼:“多谢音乐之神高照!”
汉堡爱乐协会邀请柴可夫斯基出国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自1887年12月至翌年3月他在国外巡演,迎接他的是欢呼、掌声和鲜花。载誉归来后,柴可夫斯基用两个月时间创作了《第五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反映了作曲家本人以及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境。完成这部作品后,他马上创作《哈姆雷特》幻想序曲(1888),并着手写《睡美人》。
1890年年初,柴可夫斯基受委托创作了取材于普希金同名小说的歌剧《黑桃皇后》(1890)。普希金原著的高度哲理性和悲剧性深深吸引着他。他处于亢奋状态,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44天便完成了歌剧的谱曲。创作中他十分投入,有时在眼前甚至会突然出现“黑桃皇后”鬼魂的幻觉,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写到最后一场剧中男主角自杀时,他因怜悯自己的主人公不禁失声痛哭。
《黑桃皇后》成为他歌剧作品里仅次于《叶夫根尼·奥涅金》的成功之作。可以说,歌剧《黑桃皇后》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普希金的原著。
接着,柴可夫斯基又神速地写了一部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之回忆》(1890),反映他在佛罗伦萨期间平静而愉快的心情。他写信告诉梅克夫人:“我真希望这部作品能让你喜欢,我写它时是带着无限的愉快和极大的热情,一点力气也没花费。”
但不久他的平静与愉快便永远地被粉碎。
这年秋天,柴可夫斯基到高加索的梯比里斯举行音乐会。美丽的梯比里斯,鲜花与欢呼……他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万万没有料到,竟会收到梅克夫人的一封使他既惊愕又痛苦的绝交信。梅克夫人说,她已濒临破产,以后不能再资助他了。
柴可夫斯基好像遭到了雷击,觉得高加索的阳光顿时变得昏暗。资助的停止对他并不重要,而友谊的终结却使他无法接受。他马上给梅克夫人写信,但没有回音。匆匆赶回莫斯科,知道她并没破产,她家投资的铁路,营业始终兴旺如前。他很气愤,认为她欺骗了自己,感到自尊心受到可怕的伤害。他原以为即使天崩地裂,梅克夫人也不会改变对自己的态度。然而不可思议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因此,他对世上的一切都丧失了信心,陷入深重的、无法解脱的痛苦中。梅克夫人的断交,对柴可夫斯基来说始终是个不解之谜。
彼得堡皇家歌剧院委托柴可夫斯基写一部芭蕾舞剧。他开始创作《胡桃夹子》(1891-1892),但没有太大的信心。
第二年春天,有人邀请柴可夫斯基去纽约指挥演出,这是他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旅途中他偶然从报上看到妹妹病逝的讣告,他的心如同被蛇咬了似的。此行使他再次赢得国际声誉,然而他对此十分淡漠。他宁愿拿所有这一切去换回妹妹的生命,换回梅克夫人的友情。
回国后,他继续创作《胡桃夹子》。他用一个月完成了这部芭蕾舞剧。全剧最有名的是《花之圆舞曲》,旋律轻快,富有诗意,使人神往,令人陶醉。听到这样的音乐,人们就会同意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的话:“有时柴可夫斯基也登上真正飞向幸福的高度。于是在他的乐章里,就能听到作家科罗连柯的那句名言:‘人生来是为了幸福,正像鸟儿生来为了飞翔。’而当他飞翔的时候,全身都闪耀着彩虹般的霞光。”
让人惊讶的是,在创作这部“闪耀着彩虹般霞光”的乐曲之时,正是柴可夫斯基屡遭不幸之日,然而他却写出了如此欢快、活泼、优美动听的乐章,博得全世界听众的由衷喜爱。《胡桃夹子》是欧洲各国一百多年来芭蕾舞剧中上演率最高的剧目。观众认为其魅力主要在于那神奇的音乐。
《胡桃夹子》演出成功,柴可夫斯基声望更高。但他依然感到苦闷与孤独,只有从紧张的工作中才得到一点乐趣。他虽然刚5l岁,却已显得老态龙钟。饱经沧桑的音乐家,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踽踽而行。他自己没有欢乐,却给世界奉献了欢乐。
1892年喜讯频传:法兰西学院选他为院士,剑桥大学授予他音乐博士的头衔,并请他前往参加学位授予仪式。显然他已是世界一流作曲家,但又有谁知道他的心境是何等忧伤!
回来后,他埋头创作《第六交响曲》(1893)。他将压抑多年的感情倾注到写作中,把自己的心血和灵魂都凝结在这部作品里。脱稿时他说:“我一生没有这样满足过,这样骄傲过,这样快乐过,因为我确实完成了一部佳作。”他想加一个曲名。弟弟建议用“悲怆”一词,他立即喊道:“好极啦!”
“悲怆”这一标题非常贴切地揭示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悲哀、痛苦、幻想与斗争。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这是反映柴可夫斯基世界观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创作巅峰。
《第六交响曲》具有鲜明的自传性质。作者通过典型的个人感受,深刻而真实地反映同时代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与绝望的情绪,从而引起同时代人的强烈共鸣。在这部乐曲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对幸福的渴望、追求和斗争,幻想的彻底破灭以及死亡的悲惨结局。所有这些表现得非常真挚、强烈、动人心魄,大大超过了他以前的交响曲,因此被认为是不朽的杰作。
1893年10月22日,柴可夫斯基兴冲冲地来到彼得堡,开始排练这部新作。28日正式演出,由作者亲自指挥。
《第六交响曲》首场演出后9天。柴可夫斯基猝然辞世,一代伟大作曲家匆匆结束了他悲怆的一生。
柴可夫斯基的功绩是卓著的。他创造性地将国际的优秀音乐融入俄罗斯民族音乐中,从而开辟了俄罗斯音乐发展的新道路。在世界大作曲家中,柴可夫斯基是写作体裁与形式最广泛、最全面的一个。无论哪种体裁,他都留下传世之作,这是位罕见的奇才。人们感激他,怀念他。
如今在莫斯科以西的克林城内的作曲家故居,建成柴可夫斯基纪念馆。纪念馆前矗立着作曲家的纪念碑,上面刻着:“他的心灵属于俄罗斯,他的天才属于全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到这里追寻伟大音乐家的遗迹。参观的人首先被领进大厅,坐下来聆听一曲柴可夫斯基的乐曲,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他的音乐王国。馆内布置得同作曲家生前一样,保存着他的许多珍贵资料。纪念馆的花园绿阴如盖,好几株橡树上挂着牌子,上面写着某人于某年某月某日为纪念柴可夫斯基而栽,说明后人是多么热爱这位音乐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