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天津日报:严修与南开大学
来源: 天津日报 2016年5月23日12版发稿时间:2016-05-23 16:16

  张绍祖

  严修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是南开的校父。张伯苓曾深情地说过:“我们学校真幸会由严先生发起。”没有严修就没有南开,严修是彪炳于南开历史上的一位巨人。私立南开大学是民办大学的一面旗帜。

  严修很早就在考虑如何解决学生求学深造的问题。早在1915年,“徇中学毕业生之请求”,南开中学增设英语专门科一班,并续办高等师范班,同时,成立了专门部,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大学。

  为了实现筹办南开大学的愿望,严修毅然决定让张伯苓暂离中学校长的岗位,资助他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17年夏,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张伯苓真的乘舟西去,走进了那所于1754年创建的古老大学,重新当起学生,拜师著名教授杜威、基尔帕特里克、桑代克,研究教育理论。第二年,让儿子们凑足经费的严修,也跨越大洋,来到美国,同张伯苓一起探求美国私立大学的办学经验。年届花甲的严修体衰多病,从北美的东面走至西面,考察学校。他还到“哥大”去听讲,用他掌握不多的英文词句直接感受现代教育理论的奥妙。有趣的是,他还借助类似今天的“家教”方式,请每天到“哥大”上课的张伯苓晚上来给他授课,他像个接受“家教”老师辅导的学生,在他的住处沏好香茗,预备好记录的笔墨纸砚,边听边记,提问切磋,甚至有时还有辩论。这种“家教”,从1918年7月7日起,一直讲了二十四五次,每次都有两三个小时,记了厚厚的一本笔记。这是一本极为珍贵的资料,这里集中体现了严修、张伯苓考察美国教育的感受,也反映了他们的大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居留美国五个多月,严修对美国的教育制度、大学经验、学校筹款和教学管理有了比较具体深入的了解。

  1918年11月,他携张伯苓回国,船过日本,得到了长子智崇在东京病故的噩耗。晚年丧子对于严修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严修强压胸中翻江倒海的悲戚,依然支撑着会见周恩来等在东京留学的南开学子,仍然思考着如何建立大学。12月19日自东京起身,《严修日记》云:“夜不成眠,思量南开大学事。”12月23日火车过山海关,严修记云:“与范(学濂)、张(伯苓)、孙(子文)三君论学事。”回到天津后,他们正式宣布了建立南开大学的决定。严修不顾旅途劳累,春节刚过,强忍刚刚失去亲子的巨大悲痛,就携张伯苓赴北京遍访蔡元培、胡适、陶孟和等人,征求对办大学的意见。又亲赴北京、保定、山西、南京等地会见梁士诒、周自齐、曹汝霖、曹锟、孔祥熙、阎锡山、李纯等人,为南开大学筹募经费。严修自己还带头为大学提供物质帮助。1919年捐购书款2000美元,又捐中文典籍三十余种数百册。1922年捐地五亩多,折款一万八千元。1924年又将《二十四史》《史通》等数十种古籍赠给南开大学图书馆。

  1919年10月,南开大学终于诞生,初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南开学校自开办到1927年,共得捐款120万元,对其扩建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以严修出力为最多。1929年南大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是年3月14日,严修在天津病逝。《大公报》发表社评,盛赞“严氏之持躬处世,殆不愧为旧世纪一代完人”。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在津举办
数学、统计学与交叉科学博士...
南开大学首届教材建设奖优秀...
南开五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校领导为三学院师生讲授“形...
【关注天开园】天开津南园·开...
【关注天开园】“创新驱动·产...
南开大学“五月的鲜花”唱响...
医教研融合发展研讨会举行
南开大学与中信资本签署战略...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