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洪
夏志清先生曾指出,牛魔王是《西游记》中描写最细、最富人情味的魔怪。
细玩全书,便会发现,这个牛精确有很多“不同凡妖”之处,如《西游记》中的妖怪一般只有一两回书、最多三回书的“戏份”,而有关牛魔王的笔墨却断断续续贯穿了大半部作品(从第三、四回起,中间四十一、四十二回复现,至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回重头戏止)。又如,其他妖怪基本都是“单身”,而牛魔王却具有和凡人一样的家庭关系、社会交往。它还是全书唯一与孙悟空有恩怨纠葛、化友为敌的魔怪。它从未动过吃唐僧肉的念头,是孙悟空主动打上门来的,而招灾惹祸的主要原因乃在于自身的生活方式(因儿子之事而嗔怒,因妻妾牵缠而加剧了矛盾冲突)。这样的妖魔形象在《西游记》中没有第二个。
《西游记》是世代累积而成的作品,不少形象在各种形式的传播、演绎中早有雏形,这包括取经的四众,也包括白骨精、车迟三圣等魔怪。但是,这个丰满、与众不同的牛魔王却是一头“后来居上”的创造物。在早期取经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既无火焰山,又无牛魔王。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出现了一个“九首牛魔罗王”,但“法力低微”,出场便披枷戴锁在逃命,随即被二郎神同哪吒捉住,几乎没有什么关于它的具体描写。另有《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其中写齐天大圣有个“大哥通天大圣”,但不知何种精怪,又与牛魔王无关。而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提到了火焰山,也有铁扇公主,但这是个“独立”的女妖,是天上“风神之祖”叛逃下界,与牛魔王并无缘分。牛魔王同火焰山联系到一起,成为取经阻力,最终归降佛门,这样的情节见于明人杨致和的《西游记传》及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然而这两部书皆后于百回本《西游记》,故可置而不论。
《西游记》的虎精、豹精、狼精、熊精、鹿精、羊精、兔精等动物类妖怪品种繁多,作者独对这个牛精精雕细刻,是偶然兴之所至呢,还是别有原因?
小说透露了一些信息。“三调芭蕉扇”一回,写牛魔王与孙悟空赌变化,屡遭克制,智竭计穷时,“嘻嘻的笑了一笑,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头如峻岭,眼若闪光。两只角,似两座铁塔。牙排利刃。连头带尾,有千余丈长短;自蹄至背,有八百丈高下。”(注意:大白牛!不是黑牛、黄牛。)下文写牛魔王四处逃窜时,北有泼法金刚,南有胜至金刚,东有大力金刚,西有永住金刚,分别拦住去路。这四大金刚乃“领西天大雷音寺佛老亲信”,率佛兵布列天罗地网来捉牛。(注意:“佛兵”“佛老亲信”。)在《西游记》中,未等到孙悟空求救,主动来援兵,且由佛教最高护法神率“佛兵”动手,这是唯一的一次。而牛魔王走投无路,“摇身一变,还变做一只大白牛”。(注意:又是大白牛!)最终被众神捉住,“牵牛径归佛地回缴”(注意:“归佛”)——把降服的魔怪送交如来,而它原本和如来一点关联也没有,这也是特例。而作者唯恐读者不注意这一点,特作诗相证云:“牵牛归佛休颠劣,水火相联性自平。”
一个反复提到的“大白牛”(不是其他颜色的现实常见之牛),一个“牵牛归佛”的特殊处理,提醒我们:这个不寻常的艺术形象与佛门有着相当深的渊源。
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15-02/21/content_1220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