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多彩校园
经济学院实践队赴天津市津南区围绕小站稻全产业链开展社会实践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5-07-21 14:30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贾帛承 李金懋)为响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的号召,近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乡村振兴有我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海鹏的带领下前往天津市津南区小站稻核心产区,围绕小站稻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开展社会实践,以青春视角解读农业发展新模式,在实践当中书写青年的责任担当。

  实践伊始,在天津市稻作展览馆,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小站稻自宋辽时期有文字记录始大约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小站稻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小站稻以其坚韧的秸秆,饱满的穗粒,筑起天津人民的精神图腾。

  农业全产业链涉及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多个环节和主体。在随后的调研中,实践团到访了天津市国际水稻研究院和天津金谷集团,了解了小站稻原种不断发展的历史和研发育种的最新进展,看到了一代代科研人为了一句“端好中国碗,吃好天津粮”誓言而做出的巨大付出。

  在与天津市金谷集团相关负责人访谈中,实践团了解到小站稻的育种过程中需要考虑环境、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知悉了育种机构和企业助力农民“种优质稻,卖精品粮”的增收路径。

  通过实地走访,实践团了解到科技赋能小站稻种植的实践路径。例如正营村利用线上APP平台开辟稻田认养模式,村里建立了自己的水稻加工厂和冷库。这些举措在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同时,也提高了“盈跃”小站稻的品牌知名度。

  在文旅层面,会馆村依托数百亩稻田,打造稻田画景点,以文旅产业带动村庄经济发展。“上合回家,相约天津”字样,将天津人民开放包容,追求发展的精神书写在这片土地上。

  在盛坤家庭农场,齐熙彬与孙振菊夫妇在自小长大的这片稻田上不断地适应新变化,迎接新挑战,稻田生态混养模式办得有声有色,还打算将农场升级为“集垂钓、采摘、水稻文化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用智慧与实干书写新农人的创造力与时代责任感。

  最后,为了进一步研究小站稻的加工环节,实践队走进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有限公司。伴随着机器的轰鸣,采收后的稻谷经过接收、砻谷、碾米、色选、打包等多重工艺进行快速地筛选灌装,小站稻经过智能化、精细化地包装后流向市场,为中国人的饭碗里增添更多天津味道。

  从研发育种到种植管理,再到加工销售,小站稻作为天津的特色农产品,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小站稻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更是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老的稻田焕发出新的光彩。实践队员贾帛承表示:“此次调研让队员们对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坚定了大家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决心。大家一致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关注“三农”发展动态,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编辑:闫瑾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高...
北京大学青年人才国情研修班...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南开大...
南开大学参加昆山创业周暨百...
2025高校影视作品交流展映活...
南开大学召开定点帮扶工作会议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从青岛到海牙 以专业与韧性闪...
第三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物理...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黄明拓...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