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载春风化雨,共与学海探珠
——记我的良师益友常健老师
提名词
治学严谨,可敬可仰;平易近人,可亲可爱。为师,他学术精深,诲人不倦;为友,他殷殷关切,真情满怀。
人物简介
常健老师现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领导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常老师主要从事人权理论、公共治理与冲突管理、领导学等领域的研究,他曾先后在英国华威大学、埃塞克斯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蒙大拿大学作访问学者,曾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第九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常老师著作等身,发表《中国人权保障政策研究》《社会治理创新与诚信社会建设》《中国公共冲突化解的机制、策略与方法》《效率、公平、稳定与政府责任》《当代权利规范的转型》《人权的理想·悖论·现实》等学术专著10部,出版《公务员人权培训用书》《领导学教程》《人权知识公民读本》《公共冲突管理》《欧美哲学通史》等教材10部,主编或参与主编《公共冲突管理评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人权在行动》等多部系列丛书,翻译《领袖》《公共部门管理》《公用事业管理》《人权百科全书》等译著4部,在《中国行政管理》《求是》等学术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学术和评论文章20余篇。1984年留校任教以来,共指导博士生33名,已毕业20名;指导学术型硕士生59名,已毕业55名;指导专业型硕士64名,已毕业51名。
人物风采
学术上的引路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经验丰富并极为负责的研究生导师,常老师尤为关注学生在学业上的成长。作为研究生,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研究工作中总是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难题,由于与现实社会脱节、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以发现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由于缺乏规范的学术训练、理论基础薄弱而难以搭建合理的分析框架;由于逻辑思维、批判思维训练不足而难以做到理论抽象与创新。针对这些困难和困惑,常老师总是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学术指导,从调研实践中的耐心启发,到定期例会上的充分交流,再到学术研究中的细致指导,常老师满怀耐心,对症下药,通过各种形式来回应研究生的学习需求。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常老师用他的广博学识与丰富经验为我们一点点打开了学术殿堂的大门,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斑斓多姿的世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针对当前研究生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常老师一直鼓励学生多多开展实证研究,并曾多次带领团队进行实地调研,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大家从各种现象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课题研究。2017年11月,常老师带领学生前往陕西澄城县进行调研,参观人社区、产业园,与镇政府工作人员座谈,从而使我们真正了解当前县域发展与管理现状。2018年6月,常老师再次带领团队前往河北进行调研,与村、镇两级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参观县维稳综治工作中心,在与政府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们也意识到以往研究中的局限,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反思。调研并非是走马观花,常老师总会在调研间隙让大家分享调研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这样的交流,大家逐渐将调研中的所见转变为研究问题和方向;通过这样的调研,我们对以往所学进行了实践上的补充和验证,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研究生社会实践不足的局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每两周一次的团队例会成为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传统,会上同学们展示成果,畅所欲言,观点碰撞,彼此交锋,而事务繁忙的常老师从未缺席,他总是耐心倾听每位同学的观点,答疑解惑,细致点拨,寥寥数语便可拨云见月,令人醍醐灌顶。例会内容丰富,每次会前,常老师总会提前进行安排,或是让同学展示最近的研究成果,或是共同探讨一个热点问题,或是一起阅读好的文章。每次寒暑假开学时,常老师还会让同学们在例会上分享假期的所见所闻,并启发大家对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无论是什么形式和内容,总是能让同学们有所收获,也正因如此,例会也吸引了许多团队之外的同学参加。
合作共研,教学相长。常老师乐于与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纲挈领搭建框架,逐字逐句进行修改,不辞辛苦,不厌其烦。目前常老师与学生合著发文达58篇,其中C刊发文35篇。常老师还擅长发现学生的不同特点,肯定长处,指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不同方式的指导。目前,常老师所领衔的公共冲突管理研究团队、人权研究团队都在国内学术界享有盛誉。
2015级博士生杜宁宁认为遇到常老师这位良师益友是求学路上最幸运最幸福的事情,她说,“常老师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我们需要哪些不同的关注和指导。当我的论文进展困难时,常老师总是专门拿出大段时间特别耐心地听我的想法,和我一起寻找新的切入点。当我不能很好理解某个问题时,常老师总能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立刻抓住重点,加深理解。”
2016级博士生赵天航对于常老师在学术上的指导非常感激。他回忆道,“初次见面,常老师就告诉我,在博士期间,要学会做真正的研究。在当时对于刚踏入博士求学大门的我,这既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峦,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彼岸。在研究选题,资料收集和思路展开等方面,常老师给了我手把手的指导。常老师嘱咐我,‘要选择一个已经有一定理论基础但仍可以继续深挖的研究方向;‘你不要首先畏惧调研,这是你收集资料的很好手段’;‘要注意训练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思考逻辑清晰,明确区分出不同的概念’。老师的谆谆教导和万千叮咛伴随着我一路走来,给我指明目标,又给我前进动力。对于学生发出的邮件和微信,常老师会迅速地回复,并给出精细的指导意见。这种负责和认真令我感佩。”
在常老师认真耐心的指导下,同学们也逐渐感受到学术研究的魅力,对自身学术研究能力渐渐有了自信,并开始考虑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近几年常老师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大多数都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017级硕士生付丽媛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决定继续报考常老师的博士,对于这一选择,她这么说,“过去近一年的时光,无论是学识、为人处世还是对学生的认真负责,都让我无比庆幸常老师是我的导师。在指导论文写作时,常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提出修改意见;为了使我们能够切实研究现实问题,一年两次的调研工作成为‘常门’理论连接现实的结合点;每周一次的例会,在与师兄师姐的学术探讨中,老师对问题的全新看法和解读,都让我感受到学术的独特魅力;为了丰富我们的见识和锻炼能力,老师会带我们去北京参与重要会议的组织服务工作。这一幕幕,都让我对常老师的敬佩和爱戴之情逐步加深。虽不能达到常老师的高度,但我希望在未来的生涯中,逐渐向常老师靠近。”
同样决定读博的还有2017级硕士生郑泽玮,在她看来,常老师是一个对学生非常非常好的老师,她对常老师的喜爱始于才华,终于人品。“最初了解老师,是在知网的论文里,钦佩于老师的学识和文笔,所以专门跑到南开来拜师求艺。跟随老师的过程有些意外的插曲,但更能感到常老师对待学生的认真负责,让我更加珍惜跟随老师学习的机会。入门后,一开始和老师的接触并不太多,但是认识了许多热情贴心的师姐和师兄,从师姐师兄的口中,了解到常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对学生无私的支持与关怀,大家都把老师视为自己的‘男神’。随着接触的增多,常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立体,越来越可敬。师门定期召开的例会,常老师生动有趣又不失真知灼见的课堂,让我越来越觉得入常门是一生最重要又正确的一个决定,让我更加坚定从事学术研究的道路。感恩常老师,一生无悔入常门!”
生活中的小感动
思维开阔,踏实严谨,学术上的常老师可敬可仰;平易近人,谦和有礼,生活中的常老师可亲可爱。
遇到学生生日时,常老师总会送上自己的祝福,有时是一张亲笔贺卡,有时是一句亲切的祝愿。今年8月7日是博士生刘明秋的生日,在她的朋友圈,常老师这样写道,“明秋生日快乐,在这如梦的年龄,尽享梦幻般的生活。”
常老师也十分关切学生的健康,对于身体不太好的学生,常老师每次见到都会仔细询问最近的身体状况,并劝其多加休息,注意保养。硕士生易艳霞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意外摔伤,常老师得知之后非常担心,时常问起她的身体状况,嘱咐她好好养病。
每年十二月,常老师总会邀请所有学生去他家中聚餐,这一天常老师和师母总会展露厨艺,准备好各色饭菜,大家欢聚一堂,说说笑笑,像家人一样度过美好时光。
11级本科生、15级硕士、17级博士毛讷讷说,“师从常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幸福是因为不断在学习、进步、感动和震撼。反复为我修改论文的常老师、深夜仍然回复我邮件的常老师,指点我一步一步走上学术之路的常老师,常常令我感激;关心我健康的常老师,给我写生日贺卡的常老师,与我们一起欢笑的常老师,常常令我感动。”
三十余载,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愿与学海探骊珠;万千桃李,百年树人,耕耘不辍,换来硕果满神州。传道,授业,解惑;至真,至善,至亲,常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也是我们的人生榜样。
(通讯员 王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