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专题报道
陈省身:在“春风”里开垦“最后的事业”
来源: 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11-10-14 23:58

南开新闻网记者 张 丽 平 扬

  2005年,一幢代表当时顶端水平的现代化数学大楼拔地而起,从此屹立在南开大学校园中,这就是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大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数学家来此讲学交流,领略数学之美,见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1985年,南开园里还没有如此伟岸辉煌的建筑,在刚刚成立的南开数学研究所,一位被誉为国际数学泰斗的科学家走马上任,成为中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的首位外籍所长。这个职务并非名誉头衔,而是拥有实实在在的决策指挥权。此前,这类任命绝无先例。

  1972年,这位61岁的国际数学大师、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的陈省身,建国后第一次重返祖国大陆,壮美河山令他陶醉,国富民强使他振奋,他要把最后的事业根植在祖国的土地里,却未必能想象得到,短短6年之后,这一腔抱负与夙愿,便顺利地得以实现……

  破冰之旅:担任首位外籍所长

  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开始密切关注科学的发展,他们尤其希望在海外掌握了国际先进科技的华人科学家能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多作贡献。

  整个科学教育界为之振奋,1978年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会上发表了“科学的春天”讲话,提出要打破陈规,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陈省身等海外科学家也为此振奋。

  自从1972年重返中国大陆,陈省身曾多次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更坚定了他把“最后的事业”植根在祖国的决心。1972年的《人民日报》就曾记录了这样的历史:9月9日:“美籍中国数学家陈省身抵京”——9月17日:“郭沫若吴有训会见并宴请美籍中国数学家陈省身教授”——9月23日:“美籍中国数学家陈省身离京”。通常,《人民日报》报道到达和离京消息的,只有国际交往中的要人。

  陈省身将事业的根据地选定天津南开,原因很多,天津是他少时成长的地方,故土难忘;恩师姜立夫在南开引导他走上数学之路;天津离北京不远可以感受国家政治中心的脉动,却又多了一份宁静与踏实。

  南开的数学实力可观,时任副校长吴大任不仅是陈省身多年的莫逆之交,而且享誉当时教育科学界,他极力欢迎陈省身回到南开,新任副校长胡国定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数学家,还有在国内外数学界有口皆碑的数学家严志达,这样的阵容,是一个理想的干事业的基本班子。

  1981年,借在美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胡国定专程到伯克利分校拜访陈省身,邀请他回南开大学工作,建立一个数学研究所。

  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的档案室里至今仍存放的陈省身与胡国定200余封20多年前穿越太平洋的通信,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南开数学研究所筹办的过程,如今镌刻于历史坐标系上的光辉一点,昨天却无疑是一次破冰的尝试。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聘任一位外籍专家担任高校学术机构有职有权的所长,国内根本没有先例,来自传统用人观念和用人制度的阻力可想而知。

  1983年7月的一天,局面柳暗花明。胡国定接到国务院打来的电话,通知他去北京参加会议,聆听传达邓小平同志关于引进人才的讲话。邓小平同志说:“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对这个问题,我们认识不足,决心不大。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不要怕请外国人多花了几个钱。他们长期来也好,短期来也好,专门为一个题目来也好。请来之后,应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过去我们是宴会多,客气多,向人家请教少,让他们帮助工作少,他们是愿意帮助我们工作的。”为落实邓小平讲话精神,国务院成立了专门引进国外智力人才的机构。

  借此东风,南开数学研究所聘请陈省身担任所长很快得到落实。20多年后,胡国定依然为此兴奋不已:“陈省身是第一个被批准的外籍所长,是国家引进的第一个高层次人才。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解放思想,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曾经“房无一间、书无一册”的南开数学研究所白手起家,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根据陈省身受命伊始的建议,吴大任将它归纳为办所宗旨。

  1985年10月17日,南开数学研究所正式揭幕成立。出席揭幕仪式的国家教委领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南开数学所的建立是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陈省身在仪式上表示将亲自讲课和指导研究生,热切希望像阿基米德、高斯这样伟大的数学家在中国出现。

  开山第一斧:举办“学术年”

  春风袭来,科教界已是一片绿意。面临巨大人才断层和当时的教育体制,如何使中国数学尽早赶超世界水平?海外不少华裔科学家热心地建议要大力协助中国学生赴国外留学,唯独陈省身认为,留学生是要派的,但最根本的还是应致力于实现高级人才的本土培养。开山第一斧,便是在南开数学研究所举办“学术年”。

  “学术年”每年选择一个主题,聘请国内一流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举行为时3个月到半年的学习班,全国的研究生都可以参加。国内专家从基础讲起,达到研究的前沿,然后多半由陈省身出面邀请一些国际名家来演讲,使大家迅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活动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从1985年开始,每年南开数学研究所学术年就成了当时数学界的盛会。

  为了接待数千国内外专家学者同时到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南开大学投资兴建谊园作为来访学者的住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张恭庆回忆说,每天早晨,陈省身先生都绕着未建成的工地大楼散步,他的关心和督促保证了谊园如期竣工。

  从1985年到1995年,南开数学所在11年中共举办了12次学术活动,偏微分方程年、几何与拓扑年、可积动力系统年、调和分析年、概率统计年、几何代数年、动力系统年、计算机数学年、复分析年、计算数学年、非交换代数年、微分几何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所前任所长张伟平看来,这些不仅仅是一个个以数学名词冠名的年份,更像以恩师为首的一代中国人,为中国数学走向世界而一步一步踏出的探索之旅。

  此间,应邀来所讲学的外国专家有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大学、研究所的专家、教授500多名。可以这样说,享誉国内外的数学家,几乎都参加过这一活动。

  第一届学术年的主要组织者、吉林大学数学研究所原副所长王柔怀回忆说,当时参加学术年的国内外人员都感到兴致勃勃,国外一些同行明确表示,想不到他们相当专业的讲座,听众总是济济一堂,这是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学府都找不到的。

  通过学术年活动,一批知识面宽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研究生被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回忆说,“当年有个硕士生洪敏纯,由于意大利著名数学家Giusti在南开数学研究所系统讲学的启发而完成了题为‘变分法中的存在行与部分正则性’的论文,受到Giusti等著名数学家的重视。在1986年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有两个45分钟的报告都引用和介绍了这个成果!”

  10多年来,到南开参加学术活动的研究生和青年数学工作者达1200余名,完成论文约300篇,其中不少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较高评价,被刊登在国内一级杂志以及世界权威性的书刊上。世界著名的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在它的Lecture Notes丛书中专门设置了南开子系列,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也开设“纯粹数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的南开系列丛书”。国内的科学出版社也出版一批有关专著和研究生教材。这些丛书、专著和教材都反映了南开数学所在学术年中取得的成果。

  不止一位数学家感慨颇深,“南开大学的数学所不仅是南开的,也是全国的。”胡国定至今仍记得:“当时教育部的领导曾对我们说,南开数学所真正地实行了改革开放。这标志中国数学开始和国际接轨,向数学大国迈进,陈省身先生功不可没。”

  育苗试验:创办数学试点班

  由陈省身先生亲自倡议创办的南开大学数学试点班,是陈省身立足本土培养人才的又一次大刀阔斧的尝试。

  在南开大学的档案馆里,保存着一份昔日文件,那是该校呈报给原国家教委的“关于在数学系、南开数学研究所举办数学教育试点班的请示”。这一请示获批后的1986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省赛区的状元们,没有经过高考,即被破格录取为该班的首批学子。

  “这是陈先生向国家申请来的‘特殊政策’,当时,国家采纳了陈先生的几个建议,之一便是培养高质量的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我们的努力下,数学专业试点班建成了”,胡国定回忆,“中国数学的未来,要靠不断涌现的年轻人,就像我们的乒乓球总有新人,陈省身先生想到了这一点。”

  1988年,76岁高龄的陈省身,亲自为数学试点班讲授了一个学期的“微分几何”课。大师走上讲台给本科生开课,无疑又是陈省身在南开大学的一个创举。

  在1990年第一个数学试点班面临毕业的时候,陈省身就特地请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原系主任杨忠道教授,一方面为数学试点班讲课,一方面搞调查研究,又与数学系所的教师、领导一起,共同制定了数学试点班的教学计划。

  像杨忠道这样深受同学们欢迎的外来专家,还有王叔平、许以超、虞言林、李克正等,他们都曾被请来到数学试点班任教讲学。

  “他们带来的是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思路与成果。”南开大学原校长、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侯自新说。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最初给试点班学生作助教,1990年后才开始教课,在此之前他已经是在国内外都颇有名气的数学家了。

  按照当初的申请,试点班采用从大学本科到博士生一贯制的办法,经过大学阶段学习成绩优异者,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成绩优良者攻读硕士学位;成绩一般者参加本科生毕业分配或经过考试后由有关方面录取为硕士生。

  该班199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国家理科基地”)后,又称南开大学数学基地班。这个坚持了20多年并且经营得愈发红火的基地班,成为了当时乃至现在中国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风向标。从全国竞赛中选取品学兼优的尖子生,也不仅仅是南开数学基地班的揽才传统,而更普遍地在全国风靡开来。因而,有人把陈省身及南开大学建立的数学试点班称作中国教育界一次历史性的贡献。

  现任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的朱朝锋,是1991级数学试点班学生,他感慨道:“在南开,试点班的学生是‘陈省身财富’的直接继承人和间接继承人,每一项新的举措,对我们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今,朱朝锋继续着他的“非线性几何”追求,由试点班毕业后直接攻读南开博士学位,师从中科院院士龙以明,如今已发表多篇有学术影响的文章,获得过第九届(2005)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优选课题资助,2005年入选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天津青年科技奖。

  历史波折使中国科研教育界一度被迫停滞了脚步。要跻身世界先进科技之林,每一棵优秀的苗子都是长成栋梁的希望。而在南开数学试点班,每一名学生都被看作一棵再宝贝不过的苗子,他们在那里汲取知识的养料,也成就了一种厚积薄发的潜质。

  1993年从南开数学基地班毕业的施宇鸣,考取了复旦大学数学所的研究生,在论文中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证明并且推广了菲尔兹奖获得者布尔盖恩“关于非线形波动方程周期存在性”的著名结果。布尔盖恩的文章有80多页,而施宇鸣仅用12页就予以证明。

  2004年,陈省身逝世的噩耗传来时,坐在孤灯下怅惘沉痛的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顾沛,大概没想到他带去的名叫黄岸的大四学生,竟是最后一个与陈省身谈过话的“数学试点班”学生。“那是巨星陨落前的一个多月,我带黄岸去见陈先生。他们谈得很投机,后来他又约见过黄岸一次,谈了一个小时,还说要把自己最近写的一篇重要的文章《6维球上下不存在复结构》给黄岸看。”

  世纪猜想:梦圆国际数学家大会 

  1988年的8月,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召开了由陈省身提议的“21世纪中国数学展望”学术讨论会。开幕式这天,会场座无虚席,一批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年轻数学家的参与更给会议带来了朝气与活力。突然,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时任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的李铁映面带微笑地走上主席台。他在讲话中把陈省身提出的“21世纪数学大国”的奋斗目标创造性地称作“陈省身猜想”。

  当改革开放的步伐迈入21世纪,中国数学的发展终于为全世界瞩目,“陈省身猜想”得以破解。一项有力的证据便是:2002年8月20日,北京,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

  这一天,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第一次来到中国,全球4000余位数学精英云集人民大会堂,共同分享数学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与重大进展,探讨新世纪的数学发展趋势。

  在中国数学家共襄盛会的时候,不能忘记陈省身的名字,因为他的推动,中国数学的“奥林匹克”梦圆了。

  1993年,陈省身和丘成桐在会见江泽民时,首次提出了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在中国举办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建议,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98年,在德国召开的国际数学联盟成员国代表大会上中国获得了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主办权。

  “中国人民非常渴望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定会受到友好的招待。”为了争取更多的数学家参加北京的大会,陈省身在《美国数学会通报》(Notice of AMS)48卷第8期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中国数学界渴望与世界数学界交流的心情和对世界各地的同行诚挚的邀请。

  这次在中国首都首次举行的国际顶级数学盛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出席开幕式。

  “邀请国家元首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是一百年来的惯例,但是以前只有首脑的代表参加,还没有哪个国家真正的领导参加,中国是第一个。”侯自新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体现。就像奥运会一样,要向世界展示中国。”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侯自新说:“江泽民作为国家元首出席了开幕式,当时会议的高规模、大场面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眼前一亮。前不久我去美国访问时见到了一些当年参加过这次会议的数学家,他们都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江泽民出席和国宴招待,让他们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陈省身曾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这里召开,首先说明中国的数学研究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承认。我们是做了一些工作,但如果中国数学没有相当的水平,全世界数学家也不会到中国来开会。”

  在开幕式上,陈省身作为大会名誉主席致辞,他说:“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很有希望成为中国现代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的确,这次大会的召开对于我国数学研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促进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如果科学的春天迟迟未来,中国第一位外籍所长无法完成他的“破冰”之旅,秣马厉兵创办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开放型数学研究所。陈省身“最后的事业”里更有着打破陈规,解放思想的味道,是对改革开放精神的践行。

  今天,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第五任所长龙以明,以他对数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也是此次当选者中唯一一名来自数学领域的中国科学家。他说:“这不仅是对我自己工作的肯定,更重要的是,这证明了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中国数学事业在世界数学发展中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认可。”

  南开数学的发展,见证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数学、中国科技的飞速进步。然而,“中国是数学大国,但还不是数学强国”,张伟平说。

  “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初步实现了陈省身先生当年提出的‘21世纪中国数学大国’的要求,今后的目标是成为数学强国。一个数学强国应该在多数数学领域具有大师级的数学人才和众多的深刻的科研成果。这正是我们目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龙以明说。

  21世纪,“陈省身猜想”已经破解,而续解“中国成为世界数学强国”的事业则刚刚开始……

编辑:冀宁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代表参加世界中文大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
南开学者参加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
教育部关工委“五老”报告团...
南开大学第三十一次学生代表...
2024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
校领导率队赴重庆开展招生宣传
南开大学开展2024年研究生导...
校领导调研督导校内巡视整改工作
第二届高校党委书记“思享汇...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