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潘奕霏)10月29日-31日,第23届亚欧会议人权非正式研讨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举行。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唐颖侠受邀参加会议并做大会主旨发言。受亚欧基金会委托,唐颖侠副教授与瑞典Umeå大学AI政策实验室Virginia Dignum教授、Rachele Carli博士合作完成了长达83页的会议背景文件《人权与人工智能》,在大会上介绍了亚洲地区人工智能与人权的发展,与来自亚欧各国的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唐颖侠在大会主旨发言中,通过《联合国工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中的“保护、尊重和救济”三个支柱,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支持创新、又能保障安全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三个维度,即强化“国家保护义务”:构建前瞻性的动态平衡监管体系;激发“尊重责任”的企业精神:从合规到共创价值以实现包容性;协调治理,共建数字社区,共享未来。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人工智能成果能够公平且包容地惠及所有人。同时强调在联合国框架下,通过坚定而持续的全球协作,引领人工智能革命走向安全、可信与有序。
在会议背景文件介绍环节,唐颖侠指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治理探索的前沿地区,亚洲展现出独特的技术活力与制度多样性。人工智能既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创新的强大引擎,也带来了新的伦理与人权挑战。因此,亚洲人工智能治理的核心目标在于寻求平衡——既要推动创新,又要确保其负责任。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不仅在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领域表现卓越,其治理模式也展现出丰富多元的特色。亚洲人工智能治理的实践表明,技术进步和权利保护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互补和相互加强的过程。通过分析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与监管目标,以及它们在防范人工智能相关风险中保护人权的具体措施,勾勒出亚洲地区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权保护的未来走向。
研讨会设置了两个专题讨论单元,主题分别为“公共部门的人工智能:提供服务还是损害权利?”和“塑造人工智能的未来:亚洲与欧洲的人权视角”。来自丹麦、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外,在第二天的讨论环节,分别围绕“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平等与不歧视原则”和“人工智能治理中的救济途径”三个议题进行了分组研讨。各国的政界、学界和民间社会代表从不同的视角对人工智能与人权的关系进行深入的讨论,讨论气氛热烈,观点相互碰撞和启发,会议成果斐然。
本次研讨会由亚欧基金会(ASEF)、罗尔·瓦伦堡人权与人道法研究所以及中国、菲律宾、瑞士外交部联合主办,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对人权的影响,既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风险,也推动将人权原则融入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来自53个国家和区域组织的100余位政府代表、学者和民间社会代表参加了会议。
亚欧会议(ASEM)是1996年成立的政府间论坛,旨在深化亚欧关系,促进双方在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等共同关切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亚欧会议人权非正式研讨会始于1997年首届亚欧外长会议(ASEM FMM1),作为亚欧伙伴国民间社会与政府代表开展开放、平衡、非对抗性对话的独特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