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综合新闻
奋进中的外院:教学谋改革 科研勇争先
来源: 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17-10-21 20:29

  南开新闻网通讯员 肖竹梅 吕金全 李东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学和科研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谋划落实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发展教学科研事业,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人才培养明目标 教育教学谋改革

  经过多年的探索,外国语学院确立“外语专长、人文素养、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南开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完成了翻译、俄语、英语、德语、日语等五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比如翻译专业对必修课程进行调整,由原先的语言技能+翻译技能两分模块,改为“语言技能+翻译技能+通识系列”的三分模块;德语专业将原有技能训练课程合并为综合训练课程,开设研究性课程;日语专业立足培养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设置进阶式课程,夏季学期使用日语讲授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等概论课程,密切与东北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合作,留学项目受到社会支持;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文化等课程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互动式活跃课堂气氛,加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力度。同时,各专业落实学业导师制度,师生定期见面,引导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加强人文素养,拓展视野。

  大力完善专业结构。2017年,南开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增设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与专业实践方向)硕士专业开始招生。同年,学院又增设了德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新增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非通用语专业,本科专业数达到9个,学院专业结构日趋完善,不断适应国家人才需求,满足南开大学人才培养需要,为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人才和渠道支持。

  致力培养复合型人才。2017年,非通用语专业和人文社科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双学位项目启动,开辟了一条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一带一路建设人才的新路。南开大学非通用语专业与人文社科专业复合型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项目是近年来我校锐意创新,统筹全校教学资源,打破学院和专业壁垒,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国家急需的非英语国家和区域的研究人才,为以语言互通为前提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保障

  更新教育理念 探索外语办学特色

  丰富发展学院教学内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具有南开外语特色的办学模式。“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大事,事关民族未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外国语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发挥自身特点,紧密围绕“公能”素质教育宗旨,将教育与教学做到有效协同发展,逐渐探寻出外语办学的特色之处。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具有南开“公能”特色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外语专业特点,在教授学生语言文学知识和外国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同时,结合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各系所分别针对本科学生组织“系主任一席话”系列活动,由各系主任和教授与本科生面对面谈话,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百本图书”阅读工程,着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知识学习是本科生学习的中心任务。如何在短暂的大学生活中让学生接受和获得更多的知识一直是本科教学的重要课题。为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学院提出如下号召:希望本科生在四年时间里,阅读百本专业图书,拓展眼界,提高自身的外语语言水平,应用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百本图书”阅读工程,使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同时通过阅读弥补了外语专业过于注重语言学习中的字词、语法,忽略思维能力训练的缺陷,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传承外文话剧表演的优秀传统,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话剧表演是学院的优良传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学生就将经典的中国话剧译成外文搬上舞台。在话剧表演的过程中,所有剧目都由学生自导、自演,曾排演过老一辈剧作家的优秀剧目如《骆驼祥子》、《雷雨》等,并远赴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演出,获得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以话剧为媒介增强与国外大学的交往,向世界传播中国,并通过这一方式培养综合素质良好的外语人才。2014年,英文话剧展演首次作为“英语综合技能实践”课程安排在夏季学期,并首次向社会公众开放,吸引了来自天津市各个重点中学的学生代表,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外文话剧展演将话剧表演与外语教学充分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是将专业知识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成功探索。

  学术研究扎实推进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学术研究是教授、讲师等提升学科素养、拓宽学术视野的重要方式,是领略学科魅力的有效途径。

  优化科研管理机制。学院组建七个跨语际研究中心,语言学研究中心、外国文学研究中心、翻译学研究中心、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外语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和跨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负责全院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整合力量,巩固优势,提升水平,极大促进教学科研不断向前发展。

  近五年来,外国语学院专家学者在高质量完成教学计划之外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探索专业知识文化的深层意义。学院科研项目数量显著增加,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十八大以来,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项,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项目17项,天津市社科基金等地方政府项目39项。其中包括2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研究内容充分展示了南开外语人的社会责任感,李兵教授主持的“跨境濒危印欧语系语言瓦罕塔吉克语调查与研究(2014)”,苗菊教授主持的“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2015)”,阎国栋教授主持的“清代俄国人亲历中国重要实录的翻译与研究(2015)”以及刘英教授“美国文学地理的文史考证与学科建构(2016)”等项目,难度大、周期长,但他们以勤恳为径,以坚韧为帆,在书山学海中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果。

  外语专家学者在学术上辛勤耕耘,五年来,共计出版了学术专著14部,译著12部;发表了学术论文228篇,其中84篇入选CSSCI。专著及论文获得多项优秀成果奖,包括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一等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天津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拓展国际合作 拓宽国际视野

  外语人作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国际舞台的核心人才,拓宽外语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发展专业知识技能成为外国语学院教育教学极其重视方向。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常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和报告会,鼓励教师出国讲学和交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学院派遣多名教师,担任英、法、日等国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及教师。学院不断提供外语多方交流平台,积极促进外语教师和学生走向国际舞台,走向广阔的天地。

  此外,学院特别重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不断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本质、规律及对策,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咨询。学院秉承南开大学人文学术传统,通过整合本校学术资源,建立了开放的学术平台,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吕世生教授主持的“中国戏剧走出去的翻译改写研究”等一批著述促进了与英语国家、日、俄、德等国家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

  实现全院所有本科专业的国际化培养,部分专业实现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学院建立了南开-格拉斯哥联合研究生项目,促进了南开大学乃至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为储备国际化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不断引进优秀外籍教师,目前在职外籍教师21名,覆盖学院各个专业,促进学科积极蓬勃发。学院的国际交流渠道不断拓展,参加国际交流的教师和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院已与国外23所顶尖高校(其中校际21项,院际2项)签署合作协议,参与国际交流的学生规模由2011年的23人次,发展为2017年的280余人次,实现专业全覆盖;交流层次从以本科生为主扩展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在“全球南开”进程中贡献外院力量。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教授入选全国“青马工程...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