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女,山西忻州人,1986年12月出生,汉族。2012年9月考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攻读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为王先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社会史,特别是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史研究。在过去的一学年内已于核心期刊发表3篇论文,并获“南开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计划”重点项目一项。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多次撰文参加全国性及国际性学术会议。2014年获南开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
“来天津两年多了,我还没有逛过街。”“面对困难,我相信‘越努力越幸运’。”“我从小大胆,不会害怕紧张,所以什么事情都敢于尝试。”“只有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我们才能变得更好。”谈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人生目标,杜慧娓娓道来。朴质儒雅,恬淡大方。十年前,杜慧走出家乡山西,辗转三地,为梦想追逐至今。
专心学术:“白天鹅”的“华丽”蜕变
与杜慧所说的“幸运”不同,她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从赣南师范学院到山东师范大学再到南开大学,从开始的高考失利到现在的“南开十杰”,杜慧的“逆袭”之路简单而又踏实,用她的话说,自己是“越努力越幸运”。
杜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霸”。去年一年,杜慧在中文核心(CSSCI)期刊发表了3篇论文,其中《乡村新学教育的变革与调适——以民国时期晋省为中心的历史考察》一文获首届“新世纪·新学人·新史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此外,还有许多专篇文章已被录用或待公开发表;她获得并主持了“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重点项目”,同时还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多个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撰文参加了第七届“现代中国与东亚新格局:发展·共识·危机”国际研讨会、明清以来的农业农村农民”国际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多个国际性及全国性学术会议……
谈到学术,杜慧毫不讳言自己的初衷:“读本科时便十分羡慕自己的老师,不管是他们的潜心学术还是立身讲堂。从那时起,我就希望将来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简单的一个理想,激励她一路走来,历经风雨,从未放弃。
刚开始做学术的时候,她走过不少弯路。“起初只是一味地阅读当代学者的论著,在这过程中所萌生的想法也很多,但对自己的研究选题却着实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因为自己所想到的这些问题早已是别人关注过的了,剩下的只是一些不好研究或研究价值不大的问题。后来在导师的教导下,我开始从原始资料入手,从查看一些民国档案、期刊、报纸等史料中发现一些问题,发现问题以后再结合当前的学术研究情况进行思考,这样就对自己的选题有了很大帮助。”
为了能在学术研究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杜慧在读硕士期间便开始大量查阅民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她为了研究“儒家文化与近代山西社会”,天天“泡”山西档案馆,一“泡”就是一个月,这让她对很多档案资料烂熟于心,最终以优异的论文成绩顺利毕业。有了丰富的史料积累,她的论文往往“旁征博引”,除原始档案资料外还会引用许多民国学者的言说立论来增强问题的思辨性。“民国学者的某些观点是很有价值的,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在看来也非常重要。民国学者的许多论说往往会揭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种方式对我们客观全面地看待与思考问题很有帮助。”
相对于阅读史料而言,杜慧更注重的是对资料的整理与解析,而这也正是她在学术道路上的一大“秘密武器”。
“在阅读资料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大概要研究的问题方面,然后围绕这个问题,从众多资料中挑选、搜集与该问题相关的集中到一个文件夹里,然后逐篇认真仔细地研读。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认识,然后按照一定的思路,把这些资料组织起来,再加上自己的解析与精心润色,使之成为一篇逻辑严密而又不乏美质的文章。”
心怀师恩:“白天鹅”是如何“炼成”的
杜慧的导师是历史学院的王先明教授,在她眼中,王教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其勤勉刻苦与“求甚解”的态度更是言传身教。
“从学术的角度讲,我真真正正学写论文其实是从读博士开始的,导师在这方面对我要求很高,经常会严厉督责我尽早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我也会谨遵师命认认真真地去完成。”
“我最佩服我导师刻苦勤奋的精神,老师的成就都已经这么大了,但他每天依然那么认真、努力;我想我在学术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有什么理由偷懒,有什么理由不勤奋、不认真,所以在导师的影响下,对于学习科研上的每一件事情我都会认真细致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王先明教授已年近花甲,至今依然坚持每天六点起床工作,这对杜慧来说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鞭策。“我没有导师起得早,所以倍加珍惜白天的时间,起床之后,一整天除了吃饭,就是看资料写论文,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多,睡觉的时候一般都在凌晨以后。”
王先明对杜慧的影响不止于此,从研究方向到论文写作,她的学术研究之路在王先明的指导下越走越顺。杜慧的研究方向一直以“中国乡村社会史”为主, “在考博之前,我就大量阅读了导师在农村方面的论文,在加深对这方面认知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的兴趣。导师曾经说过,在自古以农立国的中国,农民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影响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我来自农村,更加感同身受地理解研究与解决农村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此同时也坚定了我的研究志向。”
“我除了崇拜导师的勤奋之外,还崇拜导师文词的优美精练,每每读王老师的论文都会体味到一种很美的意境。因此,当自己在论文写作中陷入“词穷”或“词不达意“的窘境时,就会去细细品味导师的文章,模仿借鉴其中对自己有帮助的表达方式与论证逻辑,久而久之,也便有了自己的体悟。”
时至今日,杜慧的博士生涯已近尾声,回首求学历程中的点点滴滴,导师的提携,自身的努力,早已默化为钻研学术的一份韧劲儿。前路纵然广阔,但回想起青涩生涯中的一次次蜕变,道法其中,亦回味悠长。
直面生活:永不服输的“白天鹅”
学术之外,杜慧是一位普通的邻家女孩儿,她是家中幼女,但父母从不娇生惯养,良好的家教使她从小懂事,并比别人多了一种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可贵精神。读本科之时便能独自负担起自己的生活费,待到读研时便不再向家里要钱。她偶尔兼职,从事的也是与专业相关的历史课程辅导工作。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她都凡事尽善,不让父母担心,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却也乐在其中。
杜慧生性好强,从不肯落于人后,这种性格也促使着她不断前进,虽历经挫折,却愈挫愈勇。她一直有一种不服输的心态,不甘心比别人差。“我曾经复读过一年,所以更加珍惜大学的时光,本科时我加入学生会,期间得到了很多锻炼,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想自己除了工作以外其他方面也不能差,所以就努力学习专业课,并且每天都坚持学习英语。因此在本科期间,我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并在后来的考研和考博中频频受益。”
生活中,杜慧持之以恒,不改其志。喜好安静的她常常端坐寝室,一心求学。她从不感觉生活单调,为求甚解,不惜时,不惜力,乐在其中。“来天津两年多了,我一次街都没有逛过,有什么日常需要的就上淘宝买一下,平时时间很紧,每天脑子里都在想着论文,偶尔想放松一下时,就会想到我还没写完的论文,还需要看的资料,越想越觉得时间不够用,就会抓紧时间干‘正事’,重新回到电脑跟前认真研习,久而久之也就不觉得乏味了。”
“博士期间,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为了不辜负老师的厚望,我一直小心翼翼、认认真真地跟着老师走。做任何事我都喜欢‘赶早不赶晚’,在我向老师请教问题、借阅资料时,老师从不拖延,总会尽快回复。所以老师交代我的事情,我也是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好。而且,老师交代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为学生着想,所以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事情当然要上心,不能等着别人来催你,等到那时就为时已晚了。”
“越努力越幸运”是杜慧一直坚守的信条,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她都能从自身做起,坦然面对。“走进社会,我的资历不免会暴露自己的缺陷,要弥补这一缺陷,就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多的成就来,把自己的短板补上。事在人为,要让别人看到你发光的一面,才能对你刮目相看。所以,关键还是要自己有能力有资本,唯有坦然面对那些已然无法改变的,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我们才能变得更好。”
说到对后来者的建议,杜慧的回答依然简单朴实、掷地有声。“做学术的话,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包括做别的事情也一样,凡事认真对待,不要三心二意。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想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耐得住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