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综合新闻
【2013南开十杰】王东浩:踏实科研路 最贵平常心
来源: 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14-01-09 11:15

通讯员  伊宁

  王东浩,河北衡水人,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11级博士生,师从任晓明教授。研究生期间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在《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另有2篇分别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硕博期间分别获得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和优博培育基金项目支持,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省市级课题;参编教材1部,独立完成其中2章。求学期间历年获得奖学金,并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2013年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南开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

  有一个人,以“最贵平常心和换位思考”作为QQ签名,但长达两年之久都不曾更换;有一个人,与西区公寓门卫熟稔到令师傅能说出他的名字;有一个人,几经生活中转,最后却放弃工作毅然读博。这个人便是2013年度“南开十杰”的获奖者——哲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王东浩。

  从“不平常的路”到“平常的心”

  王东浩走入哲学的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本科就读于法学专业的他可以说与“哲学”这个抽象的名词相距甚远。与其说这是一种成事在天的注定,不如说这是谋事在人的选择。对于现在,他明确地知道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对于未来,他更加明确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在本科毕业后不足一年的工作时间里,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跨专业考研的复习。

  硕士研究生阶段,王东浩就读于贵州大学逻辑学专业。然而跨学科的转换仍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在研究生导师的建议下,他决定通过考取博士学位来转变自己,因为他明白,自己未来工作的方向将会需要博士学历的支持。从“坐不住板凳的孩子”到每天坐在电脑面前超过十五个小时,这个漫长的转变便是一颗平常心磨练的过程。他也曾和我们一样,在繁重的专业压力下“累”得不自觉偷懒,但是他做得更多的不是抱怨,而是把压力变为继续行走下去的动力。“没有一颗平常心是由平常的路程中走过来的,你要做的就是顶住压力。顶得住,你就赢了。”他深深感触到。

  拥有许多爱好的他,对于自己的定位绝对不是一名“苦读僧”。这一点可以从他广泛的兴趣爱好中体现出来,本科时担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社团部部长以及自办刊物的主编,在硕士阶段,还身兼班长、研究生会副秘书长等多项职务,而与此同时在大学四年和研究生期间历年获得奖学金,历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本科和硕士毕业之际,均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的荣誉。谈到如何平衡各方面的秘诀,他谈到了养成习惯以及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我只是到了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而已,然后再对自己加上一句,如果做就要做好。”

  对于学生工作,他颇有心得地谈到团队意识以及换位思考对于当下社会的必要性。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往往很急于去做,这样便很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一个团队所需要的并不是智商很高的人,而是需要情商足够高的人,唯有这样,一个团队才能够更长远、更好地发展。王东浩曾经有过与小团队创业的经历,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他在一位师兄的带领下合办了一个有关培训的小型机构,但是因为课业繁重、无暇顾及而最终倒闭。虽然这个小插曲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从其中能够获得的团队经验却令人受益匪浅。

  于轻易放弃

  研究生期间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这些数字对于王东浩而言,似乎不会陌生,但对于我们而言却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其实并不是每一名研究生都能做到这些,而王东浩面对这些成绩所表现的却是十分平静、十分谦卑。他说,一个人的作品是能够体现他的用心程度的,如果决定去做的话就要踏踏实实地做下去。通过一个自身的实例,他为我们讲述了这其中的“内涵”。

  闲暇时候,王东浩喜欢随手写下随时迸发出的“灵感”。有一次王东浩将自己所写的文章投给《内蒙古社会科学》编辑部,但是一个月后,一封躺在邮箱中的邮件委婉的暗示了他被退稿的事实。于是,他对稿子进行修改并二次投稿,可是没过多久稿子又被婉言拒绝,同时没有附带任何说明原因。倔强的他很想弄明白其中原委,于是便给主编打电话进行了询问,主编便条理清晰地指出了他文章中的不足。抱着虚心受教的态度,王东浩认真地又重新写了一篇文章投过去。本以为这次没有问题,但最后还是被主编以不符合杂志风格的理由退了回来。三次投稿,但三次都被拒绝,王东浩却并没有放弃去尝试,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来。在长时间的准备后,他进行了第四次投稿。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一次主编亲自给他打来电话,表示这篇文章可以发表。这次投稿虽然一波三折,但王东浩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脚踏实地、什么叫做谦卑治学,这也正如他对自己所要求的一样——讷于言而敏于行。不止于轻易放弃,才能进步得更多,学之无涯,能够学到东西的地方不仅在于课堂讲授,也在于身边点滴。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而言,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无疑是重中之重。王东浩提到了他自己的几点建议:首先,资料的搜集是重要前提。资料的搜集程度可以决定一篇论文的整体水平,详尽的收集也会为后续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贯穿论文的思路是关键。他毕业论文所做的方向是“计算机伦理——聚焦机器人伦理与人工生命伦理”,而对于这一思路的灵感,他表示很感激师弟王绍源提供的创新点。第三,导师的指导及后期修改是重要保障。对于一名研究生而言,其实还是不足以把握好整体脉络与大体方向的,无论是论文题目所需达到的精炼程度,还是摘要所需要达到的短、精、整,都需要导师进行详尽地指导。对于王东浩而言,导师任晓明教授更是细致入微地对论文数次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没有导师的指导,我的论文便会是无水之源、无根之木!”王东浩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没有等出来的美丽 只有走出来的辉煌

  来到南开的这几年里,王东浩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懂得应该怎样静下心来去“踏实治学”。提到对南开园的印象,他说,“校园里每一个同学基本都是背着双肩包,拎着水壶的模样,任何时间大家都是步履匆匆的,因为谁都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走路上。”其实,王东浩的学习节奏自从高中起便和这些学子一样:吃饭只用十分钟,可以骑车的话绝对不会走路,每天早晚作息时间规律……对于他而言,这种井井有条的习惯一旦养成,便是永久性的,不仅在当下,更在未来。

  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王东浩并没有感到迷茫。尽管现在的他还没有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但是他相信付出就有收获,未来总会是光明的。他感觉自己仍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对自己也处于一种“不满意”的状态,甚至恨不得一天能够增加到“二十八个”小时。当被问到会利用剩下的四个小时做些什么的时候,他略带伤感地笑了笑,然后继续说到“陪父母说说话,陪女朋友看场电影,这么多年,他们比我辛苦……”

  “象牙塔里所学到的东西是为了未来就业做准备的,能力培养是重要的一方面,但同时也要注意找准方向!”王东浩以自己找工作的经历提醒学弟学妹,无论是学习还是就业,唯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这种“适合”通常表现在找到一种合适自己的方法,因为往往容易迷茫的人都是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的人。当方向一旦被确定下来后,剩下的路便不会再有偏差,所有的努力便会更加地掷地有声。同时他还表示非常感谢哲学院辛苦操劳的各位老师,没有他们的倾力付出,学生们就不会轻装上阵,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就业上。

  当前许多媒体都认为研究生是一个“混学历”的群体,即主要以混文凭为目的,对学术采取一种“通过万岁”的态度,而王东浩却用自己的所为证明了一名当代研究生所应有的价值。

  正如那句“人生没有等出来的美丽,只有等出来的辉煌”一样,我们需要主动出击的勇气,但是王东浩却提醒我们,在我们主动出击之前,你是否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在“敏于行”之前又有没有“讷于言”呢?

编辑:聂际慈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元素有机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2...
【天津论坛2025】诺奖得主皮...
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院士...
【天津论坛2025】“天津论坛2...
南开大学以智慧教学新范式助...
“南开大学—中工国际风险评...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建所40周年...
南开团队在phi介子和中性K介...
南开大学携手华为共建“智能...
1995届校友回校“省亲” ...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