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之声
李月:重塑经济发展机制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来源: 2017年8月4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4版发稿时间:2017-08-09 11:03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引发了学界与政策制定部门的广泛关注与激烈争论。现有国内外文献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中等收入陷阱相关议题:对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判定;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原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性以及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两个方面。

  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性

  在世界银行于2006年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同时,一些学者就对其存在性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认为,这不过是指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增长减速,与其他发展阶段的增长减速并无重大差异,否认中等收入陷阱作为特殊发展阶段的存在性。有的以东亚模式为例,认为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减速或停滞并非必然,也否认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性。谈到中国问题,亦有少数学者将中等收入陷阱与“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搅在一起,拒绝讨论中国经济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结合多位发展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的观点,后发经济体大致经历四个阶段:马尔萨斯陷阱阶段——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刘易斯拐点阶段——索洛新古典增长阶段。当经济体顺利进入刘易斯拐点阶段时,人口红利被消耗殆尽,前一阶段依靠劳动力城乡转移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无法继续。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原来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日趋减弱,而更高级的技术优势尚未形成,由此引发该阶段出现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谓中等收入,是指该问题出现在中等收入阶段;所谓陷阱,是指此阶段在经济运行层面变化频生,并且此后的经济发展路径出现较大分化。而如果能跨越这一陷阱,经济发展将进入第四阶段,实现向高收入国家的迈进。迄今为止,全球人口2000万以上的国家中,成功迈向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的仅有十几个。

  综上,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首先,以经济增长减速或停滞为表象的中等收入陷阱确实存在,且从发展特征来看具有阶段特殊性。当经济运行至中等收入阶段即刘易斯拐点阶段后,经济运行的内部将发生质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客观存在的,且有别于低收入阶段、高收入阶段的发展瓶颈,有其特殊性。其次,部分经济体(如东亚)在该发展阶段没有出现经济下滑或停滞,并非是其经济运行内部未发生转变,而是这些经济体及时实施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最后,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探究,不能视为“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形象地说,陷阱意味着在这一发展阶段布满荆棘,但这并不意味着承载中国经济的列车会停止前行,而不能“弯道超车”。能否跨越陷阱取决于是否形成新的发展机制。

  界定中等收入陷阱的两类指标

  现有文献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不同认识与解读,主要取决于对中等收入的不同界定。大体上包含相对与绝对两种界定方式。

  一是绝对指标。根据一国或地区绝对人均收入水平(或人均GDP)来划定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国家的边界,具体可分为购买力平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与名义值(世界银行)两种划分标准。在这种认识下,中等收入陷阱被界定为绝对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减速或停滞。二是相对指标。通过构建一国与美国或者OECD国家的收入比(赶超指数,catch-up index),来确定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国家的划分界限。基于这种标准,经济学家们往往从经济赶超的角度来看待陷阱问题,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偏离了收敛的轨道,没有实现向高收入经济体的收敛。在经济理论层面,中等收入陷阱则表现为经济增长存在多重均衡,进一步将中等收入陷阱解读为低水平均衡陷阱。

  上述两种界定方式视角不同,但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证的支持。相比较而言,从相对指标的角度解读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并寻找破解机制,或许更为可行。

  知识占比将发挥门槛效应

  基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性论述,以及世界银行提出的关于中等收入经济体“被主导成熟产业的、低工资的穷国竞争者和主导技术迅速变化产业的、追求创新的富国挤压在了中间”,进而陷入陷阱的直观表述,可以认为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知识将发挥重要作用。

  实证研究发现,经济体告别二元增长阶段,进入刘易斯拐点阶段,即中等收入阶段时,其初始的知识占比(占私人资本比重)将发挥门槛效应。这意味着当知识占比的初始值高于门槛值时,知识占比将有助于带动中等收入经济体实现与发达国家收敛的增长路径;相反,如果知识占比的初始值小于门槛值,知识存量占比对经济发展产生负作用,将会使经济体偏离与发达国家的收敛路径,拉动经济体收敛于低水平均衡,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初期的知识占比高于门槛值,将带动中国经济收敛于高水平均衡。这预示着从知识占比的角度来看,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景较为乐观。对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的研究,是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研究”(17BJL03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教授入选全国“青马工程...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