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老子》新解
来源: 2021年12月15日 《南开大学报》 第3版发稿时间:2021-12-16 09:14

  □陈生玺

  南开大学自成立以来,历经风雨,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鼓励着所有的南开人坚忍不拔,为国家培养了不少卓越人才。南开的人才有另外一个特点:有的学者除了在本专业卓有成就而外,还在另一个学科领域进行钻研创新。计算机系王治宝教授,长期从事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金融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2003年退休以后,即专心研读《老子》,经12年,出版了《老子问道——王治宝读〈老子>笔记》一书。这个消息使我大吃一惊。《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家著述中很难懂的一部书,而且影响极大,是难啃的硬骨头。从战国末年至今二千余年,研究《老子》的相关书籍,汗牛充栋,对《老子》一书中许多重要问题,学界仍多见各说各话的情况,各种观点甚至互相矛盾,没有一个一致的认识。一个研究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居然不惜花12年的功夫进行研究,提出自己一些独创性的见解,这种精神实在可钦可佩!
  《老子》一书即《道德经》,全书五千言,集中论述的核心思想是“道”,涉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各种问题,开篇第一章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传统的解释是:道,可以说得出来,就不是平常的道,(道的)名字叫得出来,就不是平常的名字。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其辞难知”就是说不好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借老子的名义,创立道教,尊老子为原始天君、太上老君为教祖,这给《道德经》一书更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王治宝教授根据他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思维逻辑解读《老子》,发现老子是以自然和社会各种现象为出发点研究“道”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合、前后相随(第2章)等事物的存在形式,都符合我们现代科学对立统一中的相反相成的辩证规律;如“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9章)可视为对立统一规律中的物极必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第12章)可视为对立统一规律中的过犹不及。从老子“道”的观念来看,每一类事物都有它的变化规律,就是一个“个体道”。必须从这些“个体道”入手进行研究,才能了解老子所谓的“道”即“整体道”观念的真谛。他举数学微积分上的“无穷序列”为例,以“无穷序列”的“项”为“个体道”,整个“无穷序列”为“整体道”,将“项”与“个体道”相对应,“无穷序列”与“整体道”相对应。无数个“个体道”排列起来也构成一个“无穷序列”。从概念上这个“无穷序列”就是“整体道”。人类从事各种科学活动,不断有新发现,每一个新发现就等于一个“无穷序列”的“项”,即“个体道”。这个发现永远不会完结。由此可见,《老子》所谓的“道”即“整体道”,是一个思想很深邃的观念,是潜藏在各种事物中的概括性的运行规律。这是王治宝教授对《老子》一书研究的新方法、新突破,是前人所未涉及的,为研究《老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许多难于理解的问题可能由此迎刃而解。
  其次,他还指出,对老子的“道”要有全面的理解,必须从《老子》全书各篇中理解“道”的八大特点的含义,这八大特点就是“道空”“道大”“道隐”“道先”“道宗”“道恒”“道正”“道行”。例如“道空”是说道像盅子,中间是空虚的,但使用起来,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道恒”则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永久存在的。对某一条理解错了,可能会导致对“道”理解的全面错误。
  另外,他特别指出,第一章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中“妙”是个体道的名称,是个体道的抽象规律,“徼”是个体道的实例,因为抽象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通过事物变化的实例才能认识。“玄”是“妙”与“徼”共同的名称,他为“玄”建立了独特的概念,剔除了《老子》全文对“玄”理解的模糊概念。
  “无为”与“无不为”是《老子》一书中另一中心思想。“无为而治”是早于老子学说的一个传统观念。《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南面而已。”舜时的无为,就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堂上,什么事也不做。刘向《新序·杂事三》说:“舜时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舜时选举了贤人治事,他自己穿着长大的衣服端坐在朝堂上,什么事也不做,天下就“治”了。但老子主张的无为与舜大不相同,老子认为世界乃是有生于无,有无相生,万物最后都要回归到自己的初始状态,故而无须有为。他说天道是无为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7章)。所以人应该顺从天道,无需作为,但现实中人是有思想的,人必须靠自己的劳作而生活,怎么能无为?老子的无为实际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诸侯王为谋自己的私利,乱作胡为,导致社会纷争的情况作出的批判。王治宝教授认为凡事都有两个方面,相反而相成。所以圣人治国应实行:弗言:行不言之教,不要多说话,乱发指令;弗始:万物生长顺其自然,不要施加自己的影响;弗有:万物生长不要据为己有;弗(志)恃:有所作为而不恃己能;弗居:事业成功而不居功。如此才能将“无为”的“无”字削去,反而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他又说,“无为”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不做主观上认为不当为之事,根据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规则,事物都是向相反方面发展的,只要人们真正认识到天道的自然规律,无知无欲,凡事都顺从自然规律,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就是由“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因为“无不为”也是顺从自然规律的,故只有“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他引《老子》第7章“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指出“成其私”就是成就个人。根据物极必反的规律,大公无私到极点即是私,这是他对“无为”与“无不为”的新见解。
  《老子》一书所谈问题很多,但基本是通过列举各项事例,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批判,因此可说老子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他对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批评相当尖锐,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往复且循环,向相反方面转化,例如一粒种子春天种下,发芽成长,到秋天结成果实,冬天枯萎叶落,这一粒种子又回复到当初的状态。但实际是当初只是一粒种子,现在变成许多种子,也许又长出了树干,成为木材,供人使用,这就是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不是有生于无,再简单回归到无。但他在许多事例中看到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这是他经过深刻思维认识到的,这是一种理性认识,值得进一步研究。
  老子对当时社会批判虽很深刻,但如何克服这些弊病,他开出的药方却未必正确。他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要人民只吃饱肚子,心志衰弱,身体强健,没有什么知识和欲求,这样就好治理了。又说小国寡民最理想,虽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用,虽有船只和车辆也不乘坐,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第67章)重新过愚昧贫穷的生活。用他的思想物极必反,他对当时的坏现象疾恶如仇,批判鞭挞过了头,走到自己的反面,成为一个复古主义者,乌托邦。人类正是从那个时代挣脱出来的,怎么能返回去呢?爱因斯坦说,科学研究因果律不能颠倒,凡事先有原因后有结果,所以我们不能以结果为思考前提来论证原因,颠倒因果关系,将结果说成原因。对于《老子》而言,不能像某些研究者以《老子》有小国寡民的结论,而否定他其他的一切论述,因为从原因到结果,中间有许多链条,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王治宝教授还指出,老子是用诗化语言来论说的,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分歧,如前述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传统的解释,妙和徼都是形容词,王治宝教授则认为“妙”是“个体道”的名称,“徼”是“个体道”的实例,是名词。还有许多问题都值得进一步讨论。学贵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王治宝教授以八秩高龄,仍孜孜不倦,对此书修订、重版,请序于余,孔子说“友谅、友直、友多闻”,仅以鄙陋之见以闻,企望此书能获得学术界的热议。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新增2个本科专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湖南省教育厅来访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学校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广州市南开大学校友会春茗活...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