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数学家姜立夫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发稿时间:2010-07-02 08:37

   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姜立夫(1890.7.4--1978.2.3)。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抗战时期的“新中国数学会”发起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从事圆素和球素几何学的研究。

  姜立夫原名蒋佐,字立夫(1920年以后以字为名),1890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宜山区凤江乡麟头村(今属苍南县)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姜植熊是晚清的优贡生,曾设馆授徒;父亲姜炳訚是国学生,务农;兄姜蒋,举人。姜立夫6岁丧父,10岁丧母,主要由兄嫂抚养成人。早年在祖父所设的家馆读书,14岁时祖父去世,先后入平阳县学堂和杭州府中学堂(杭州中学前身)学习。1910年6月考取游美学务处备取生,次年9月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学习数学,191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作研究生。在读研究生期间,他于1918年受聘为哈佛大学助教,担任W.F.奥斯古德(Osgood)教授的助手。1919年姜立夫完成博士论文“非欧几里得空间直线球面变换法”,署名Chan-Chan Tsoo(姜蒋佐),导师是J.L.库利芝(Coolidge)教授。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其兄去世,他即刻辞去哈佛大学的工作回国料理后事,并担负起抚养和教育遗孤的责任。

  1920年,姜立夫应聘到刚成立半年的南开大学任教授(直至1948年),创办数学系(当时称算学系)并兼系主任。1923年,出任中国科学社算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主席,与胡明复共同负责制定算学名词草案,同年受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托主持审查算学名词。1926年秋赴厦门大学讲学,为期一年。1934年赴德国汉堡大学进修,后转至格廷根大学,历时两年。在此期间,1935年中国数学会成立于上海,被推为该会评议员和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同年受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评议员。1936年10月,姜立夫与胡明复之妹胡芷华在上海结婚。抗日战争期间,他只身随校到昆明,在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执教,并筹建了“新中国数学会”(任会长)。1940年底,受命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

  抗战胜利后,姜立夫返回上海与家人团聚,并继续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备工作。1946年5月他奉派赴美国进修,6月2日抵美,7月2日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始研究工作,数学所的筹备事宜由陈省身代理。1947年7月研究所正式成立,姜立夫坚辞未获批准,被任命为所长,具体工作仍由陈省身代理主持。1948年6月姜立夫回国,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2月陈省身赴美,姜立夫返所工作。1949年初,中央研究院迁往台湾,2月姜立夫偕家属到台北;7月,他借口向政府汇报工作只身返回广州,随即佯称病急将家属接回大陆,从而以花甲之年为新中国的数学研究与教育事业贡献了全部余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姜立夫于1949年8月应聘到广州的一所教会学校——岭南大学创办数学系,任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筹建中的中山大学,姜立夫担任了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和数学系筹备小组成员;1959年起任中山大学第一、二届校务委员会委员;1963年起兼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其间,姜立夫一直担任数学系几何教学的负责人,并从事圆素和球素几何的研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校内教学体系瓦解,姜立夫的身体亦每况愈下,所幸他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8年2月3日,姜立夫因心力衰竭逝世于广州。姜夫人及长子姜伯驹遵遗嘱将百余册珍贵图书赠予中山大学。

编辑:韩诚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领导会见牛津大学校长
第三届(2024)全国高等学校...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我校主办“超构光学与非线性...
陈雨露参加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
南开大学代表参加世界中文大会
我校8个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和...
南开学者参加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
教育部关工委“五老”报告团...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