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简介: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任搜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2001年10月~2002年7月,任搜狐公司总编辑;
2002年7月~2005年9月,任搜狐公司副总裁;
2005年9月~2006年4月,任搜狐公司高级副总裁;
2006年6月至今,任酷6网CEO
第一次见到李善友是在一次纸媒数字化的论坛上,他以互联网协会副会长、搜狐前总编辑的身份被邀请作为论坛的主持人,论坛上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那一次我见识了他的口才和演讲天赋;第二次结识李善友是在网络上,我搜看了他的博客和几乎所有以前记者采访过他的内容,我忍不住把网址发给了几个好友,因为那些文字透漏着一种精神和力量;第三次是我作为一名记者与酷6网CEO李善友的面对面,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却用我的笔记录下了他的心路历程……
网络“寒冬”,结缘搜狐
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李善友却成为了网络媒体的一个重量级人物,这一切是机缘巧合,还是命中注定?也许这一切得益于把他招聘到摩托罗拉的老板的一句话――人在选择职业时一定要选择你那个时代的主流行业。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被引入中国,虽然也经历了泡经济和网络低谷,但就像几十年前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终会到来”一样,互联网的力量在一步步的彰显。李善友看到了互联网发展的潜力和趋势,预见到互联网终将成为中国的主流行业。按照他一贯的择业逻辑,加入互联网也就是顺理成章了。2000年10月,李善友以人力资源总监的身份加入了搜狐。当时搜狐的股价一度从13块钱跌到1美元以下,差点到连续90天股价1美元以下要摘牌的状况,用李善友的话说“真是经历了互联网的寒冬”。但即便在这个时候,他也没有丧失对互联网的信心,“在搜狐的第一年,我以人力资源总监的身份,帮张朝阳做了一点事情,也是在最低潮的时候做的一些事情,反倒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结缘搜狐以后,李善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公司裁员的问题。在张朝阳的信任与帮助下,李善友成功完成了整个薪酬体系和绩效评估的改革。也因为这次裁员事件的妥当处理,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引起一例冲突,那个时候平均每天有三个人要离开,他也因此落得了一个“开人李”的绰号。
回想那段经历,李善友坦陈:“那真的是很艰难的过程,但是我做了一个数据分析,裁员之后我们生产效率不但不下降,反倒提高了。如果搜狐不是那个时候进行裁员,还是臃肿地走下去,后来很难谷底反弹的。”在做搜狐人力资源总监的八个月时间里,李善友建立了完善的搜狐人力资源体系、绩效评分制等,张朝阳给了他AA的评价。
临危受命,出师双捷
2001年前后,中国的网络媒体虽然有新浪、搜狐、网易三家门户形成一定的竞争格局,但新浪却以它独特的新闻和广告收入遥遥领先。“911”、“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台海危机”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新浪都一路领先。在广告市场,新浪更是一枝独秀,如果当时新浪广告是100%,那么搜狐是新浪的25%,网易是新浪的24%,也就是说,搜狐和网易的广告加起来还不到新浪的一半。
在搜狐的高层开始认真讨论是否要放弃新闻时,张朝阳跟李善友说:“你去管新闻吧。”当时的李善友没有一天做新闻的经验,不了解网络,甚至连网易的域名是什么都不知道,完全是网络新闻方面的白痴。而新闻中心又是搜狐的重要部门,也是与新浪差距最大的部门。面对质疑,张朝阳说了一句话,“任何事情都是管理的结果,既然他能管好人力资源,也能管好新闻中心”。这句话让李善友每每提及都心存感激,也许就是这句话成就了李善友45天内对搜狐成功改版的业绩,并奠定了搜狐与新浪并驾齐驱的基础。
就这样,2001年10月29日,李善友以顾问的身份加入了搜狐新闻中心,正式开始了他事业经理人的生涯。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新闻背景的人来说执掌新闻中心无异于是一次冒险,但他接受了这个挑战。
当时新闻中心编辑的士气特别低落,有一次开会,李善友口若悬河地讲了半天,下边的人一点反应都没有,他问大家有没有信心超过新浪,没人回答,过了半天,传来一个幽幽的声音:“能。”这时李善友特别高兴,让那人说说怎么能,结果那人说:“除非新浪自己倒掉。”
面对这么低落的士气,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李善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些。他把编辑们一个个叫到办公室,问他们诸如网络新闻怎么编、怎么起标题、怎么发布之类的最愚蠢的问题,并且抓住一切机会接触其他媒体人。有一次跟原《经济观察报》总编何力聊天,何力告诉他什么叫舆论,做媒体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就像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眼睛一样重要。经过多方讨教和学习,李善友有了做网络新闻的想法:第一个战场――快速、海量新闻战场,第二个战场――观点和声音,他提出没看法的新闻没法看。
有了思路还得有人来贯彻执行,做人力资源出身的李善友又一次发挥了他管理人员的特长。一方面他倚重原班人马,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开会谈论,让员工按照他的新思路去模拟,每个频道除了快速新闻之外,还要做一些观点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从其他媒体引进人才,为了拼速度,搜狐从新浪挖来了一批主编以下的高级编辑,一批正在上升、训练有素的人才,比如报道伊拉克战争的卢海波、负责新闻的丁振辉、还有体育的金航,都是从新浪过来的。
于是,拼速度的第一战场开战了。速度之战往往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上,伊拉克战争的爆发恰恰成全了李善友。为了对此次事件能够做出迅速及时的反应,李善友做了很长时间的铺垫工作,他甚至让卢海波不用正常坐班,专门准备伊拉克专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战争一爆发,卢海波赶紧发了一个快讯出去――“战争爆发”,而此时的新浪网上还没有这条新闻。伊拉克战争的报道搜狐比新浪足足领先了一分钟。这一分钟代表了一个奋发向上的“老二”媒体和“老大”媒体之间的竞争终于出现了一个转折点。李善友回忆说:“卢海波把新闻播出去之后,我们值班的上百号人鼓掌,海波过来抱着我就哭了。”当年,搜狐每天发送新闻量突破了1万条,后来接近了2万条。
第二个战场是在观点提供方面,李善友深知这不是网络媒体人的长处,于是他请了传统媒体的人过来,比如汽车频道何毅、财经频道主编王子恢,都是从传统媒体过来的,还请了《新京报》副总编辑王跃春过来做搜狐的副总编辑。传统媒体的著名评论人赵牧来到搜狐后选出了一个精干的团队,来做《搜狐视线》,他把许多一流的评论家都集中到搜狐来写评论,后来的《搜狐视线》实际上成了一个品牌性栏目,口碑也特别好。比如,非典、黑龙江的“宝马案件”等,《搜狐视线》都进行了快速、深度报道,搜狐新闻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在此期间,李善友经过45天的努力,于2001年12月12日对搜狐进行了成功改版,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版面虽然有点简陋,但却是搜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改版。对于搜狐来说,重新回归了新闻、重视了新闻,找回了新闻作为主心骨的力量;对业界来讲也吹起了一个号角:除了快速、海量之外,对网站内容进行了分类,并有了网站自己的观点。这对于早期网络新闻复制、粘贴的模式是一大冲击和变革。
搜狐六年,心中无憾
当问及李善友在搜狐的六年职业经理人生涯中有没有遗憾的地方时,李善友说:“搜狐的这几年虽然很累,但从我个人做事和发展的角度来讲,没什么遗憾的。”在李善友看来,搜狐六年他把太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搜狐六年他把太多的想法变成了现实;搜狐六年他从一个新闻门外汉变成了网络媒体的符号性人物。
除了两个战场的胜利,这六年中最让李善友欣慰的事情还是帮助搜狐取得了2006年世界±视频播放权和2008年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的身份。
2006年世界±视频的合作,可以说是李善友在搜狐的一次辉煌之作。一开始有很多家都想争取这个机会,最后只剩下了搜狐和新浪两家,面对新浪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搜狐最终只用新浪一半的成本取得了这个权利。在第二天李善友提出了离职申请,他说,世界±视频合作是他在离职之前必须要做的事情。
李善友说:“谈判成功无非是一种精神加适当的谈判技巧。不要就事论事地去谈判,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会发现有很多可以凭借的力量。”他在谈判过程中的执著和诚意也让对方称赞不已,据上海文广的相关负责人说,“李善友当时去了好几次上海,也请我们到北京去,不停地跟进,几乎找了所有关系,他的这种精神真的打动了我们”。
李善友说,离开搜狐的时候他感觉挺完美、挺开心的。因为在他的带领下,搜狐从谷底崛起,成为了可以和新浪竞争的重要一极。在2005年底、2006年初的一个总结会上,搜狐拿自己的频道与新浪做对比,结果发现在总计14个频道里面大部分的频道都已经超过了新浪。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02年~2004年之间,内容方面的投入,新浪用了5400万美元,而搜狐只用了2700万美元。后来陈彤也说过,李善友在后面追,已经让他感到一股气吹到了脖子上。
取得这样的成绩,李善友将其归结为两点:一是自己的学习能力,从数学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内容执掌者,不同角色和身份的转变中,他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二是管理人员的能力,李善友坦陈自己是个没有什么新闻理想的人,即便在总编辑的位置上他也没有写过一篇新闻稿件,但他可以搭建一个平台找到适合的人来做这个事情,就像张朝阳所说,这恰恰是李善友的核心能力啊。
李善友把大批优秀人才聚揽于搜狐,并在这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为了把这些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他组织员工每个季度都会出去开一次团队建设会议,每个人都要讲自己的工作,还要进行评估。你好的地方别人可以去学习,别人好的地方你也要学过来;这次你排了第一名,如果下次还想保持,就必须要有新的东西,所以就会逼着你不停地进步,李善友这种方式叫做“螺旋式上升”。
李善友离开搜狐的时候,张朝阳给了他四个字的评价――功成身退,李善友倍感欣慰地说:“做职业经理人能得到这四个字是挺不容易的。”但在成功和喜悦的同时,李善友也有些许的遗憾,虽然这六年间搜狐的主力频道已经超过新浪,广告多的时候达到了新浪的90%,但从全面的角度来说,还没有完整地超过新浪。搜狐结束了新浪一枝独秀的局面,能够与其并驾齐驱,但还没有把新浪落在后面。
功成身退,激情创业
2006年3月24日,在搜狐开完世界±视频播放权发布会的第二天,李善友向张朝阳递交了辞职信,大家的惊讶、疑问甚至挽留都不能改变李善友创业的冲动。也许张朝阳“功成身退”的评价是对李善友搜狐六年的最好写照,同时也为他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上了完美的句号。李善友创业的冲动源于他人生终极理想的追求,作为“京城十大培训师”之一的李善友希望能成为中国最好的管理培训师。他深知没有经验和实践的讲师讲出来的东西永远是苍白无力的,他希望用创业实践来丰富和检验自己的管理理论,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可以很有底气地把创业经历和感受传授给他人。李善友说:“内心创业的冲动让我选择离开了搜狐,也是水到渠成地走了这条路吧。”2006年4月17日,李善友离开了搜狐。
凭着他在互联网领域的职业经验,他将互联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搜狐、新浪、雅虎等门户网站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发展;第三个阶段是网络视频的发展。比尔盖茨也曾经说过:“5年以后将没有人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而是通过互联网。”李善友坚信互联网视频将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行业。于是,2006年6月1日,酷6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9月10日网站正式上线。李善友由此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李善友在进入视频领域之前根本不知道有Youtube的存在,对于当时视频网站激烈竞争的程度更是一无所知。但经过了一年的发展,酷6网广告收入突破了2500万元,每天上传视频达到了八万条,李善友凭着什么从一名职业经理人成功转型为一位创业者呢?
以人力资源管理起家的李善友,深知人才的重要,创业中他也不忘延揽人才。创业初期,用李善友的话说,是天南地北地找了一群小孩过来一起大干一场。木蚂蚁是中国十大个人网站站长之一,家住常州,李善友千里迢迢赶过去,和他谈了一天,就把他“”来了。一个大学里学非计算机专业,但又对计算机异常感兴趣的男孩被李善友挖来做了工程师,工作了一段时间,他感受到了创业的快乐,又找来他的朋友,一个带一个,让酷6网的队伍越来越强大。充满斗志的一群“士兵”让李善友这个“将军”越来越有劲。就在记者采访前,李善友还正在和某网站的一名人员谈加入酷6的事宜。
创业之初的李善友没有去找VC,而是从自己的腰包里掏了200万,因为他不想在VC还没有看到任何希望的前提下,先将人家的钱拿到手里。但是200万对于一个视频网站的创建来讲无异于±水车薪。因此,酷6的诞生没有在繁华的中关村,而是在西北四环东冉村的一个农民的两层楼房里,曾经年薪几百万的李善友创业第一年根本就没拿工资。伴随着网站的建立和发展,2006年10月酷6开始融资,李善友说,“11月份我们幸运地遇到了现在的投资人――DFJ。我们一见如故,像是找到了知音。10天后,对方就给了投资项目书,13天后千万美元的资金就到位了。总之,我们上线最晚,并且用最少的原始投资拿到了这么大规模的VC投资,遇到这么融洽的投资伙伴,我觉得这是一种幸运”。
是什么让VC看到了希望?又是什么让李善友创造了13天融得千万美元资金的业界神话?这些都得益于酷6有两个与众不同的商业运营模式:一种是“有钱一起赚”。网友上传视频到酷6来,酷6在后面插播广告,并按照10%~50%给网友分成,共同赚钱,达到双赢。这种模式使得酷6的上传量很高,现在每天的上传量一般都保持在8万左右。另一种是“创意大家做”。酷6在视频中植入广告,把广告和内容结合起来。到2007年为止,这种模式已经给酷6带来了2500万元的收入。此外,与百度的合作更是开创了“与巨人共舞”的时代,2007年5月18日,酷6成为百度独家视频分享网站合作伙伴,在百度的基础上提升了用户数,提高了流量。用李善友的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舞,使我一下子爬高了很多,借助巨人的力量使自己走得更快一点”。
从职业经理人到老板的转变中,李善友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他说,与原来在搜狐相比,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责任感更重了,现在感觉头上时刻有把看不见的刀,面临生死的压力,这种压力从前在搜狐是感觉不到的。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时候,你只需要关心一项事业的某一块就行了,但作为老板需要关心这项事业的方方面面,创业的本身压力很大、很孤独,要比你想象的糟糕十倍。做出的决策,有的时候你自己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但还必须由你来做出这个决策。这就像眼前漆黑一片,没有光,也找不到方向,你还必需激励自己,并带领大家一起向前走。真的是不容易,这对创业者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对于创业中的李善友来讲,最迷茫、最艰难、需要在黑暗中寻找方向的阶段也许已经过去,但他又为自己设定了下一个奋斗目标――争取让酷6早日上市,争取让酷6成为中国的Youtube……
相关链接
李善友自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我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是我在摩托罗拉、博士伦等公司做人力资源管理的阶段,那是纯粹的职业经理人;第二阶段是做事业型的经理人,比如说在搜狐,我要主持整个部门的工作,比单纯做人力资源要难一些;现在,我进入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自己创业做老板。再过若干年以后,我会做一名职业培训师,因为我喜欢站在讲台上把我的经验和阅历与他人分享的感觉,这也许是我人生的第四个阶段。很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总是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我倒觉得这是一个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的过程,是一种水到渠成。
在每个阶段我都会觉得当下是最不容易的,但当进入下一个阶段时,回过头来看,其实上一个阶段并不是最难的。我感觉自己的人生是在不停地爬坡,爬坡就会紧盯着下一个目标,爬的过程虽然有压力、有辛苦,但很有成就感、很兴奋、很享受,这种感觉很刺激。
在我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中,张朝阳是我的贵人。第一点,他使我有机会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进入搜狐。在搜狐低谷的时候我以人力资源总监的身份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绩效评估、薪酬改革、培训等,张朝阳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些工作没有大老板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点,是他给予我的信任,让我这个没有任何新闻背景的人执掌搜狐新闻中心,如果没有张朝阳给我这个机会,我也不可能实现这么大的转变;第三点,我离开的时候,张朝阳在离职公告里面写了四个字――功成身退。一个职业经理人离开公司开始新一段经历的时候能够得到老板这样一个评价,我觉得是挺骄傲的一件事情。
我认为职业经理人是这样一个人群:在给你限制条件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出来,你不能抱怨,不能找客观理由,因为企业高薪聘请你来就是让你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让你来制造问题的,你必须在现有的环境下做事情,大环境改变不了你就得适应它。现在这个时代的好处是每个人都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你有才华就可以施展,在一个地方不适合你,就可以换另一个地方。
我很庆幸在搜狐这样一个民营的、完全商业化的公司里,我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去发展,这个体制对我来说没什么障°,我感觉酣畅淋漓,做不好是自己的问题,没有道理将原因归结为客观环境。比如,我在搜狐是从人力资源转行做总编辑的,这在传统媒体里是很难实现的,传统媒体的总编辑总是那么至高无上,代表着整个媒体的编辑方针等很重要的东西,这么重要的岗位不可能让一个人力资源部门的门外汉来执掌。但在公司里媒体部门、销售部门、HR部门是平行的,都是公司的不同部门而已,这是和传统媒体不一样的。
如果从经理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因为我做出了自己的事业,帮助搜狐从谷底崛起。但从传媒人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自己算不上成功者,我是学数学出身的,后来做了人力资源管理,根本不懂什么新闻理论,也没有什么新闻理想,没有写过一篇新闻稿件,也没有制作过一个新闻标题,我在新闻领域的那些成绩只能归结为管理的结果,因为我能找到合适的人来做这个事情。
我很喜欢苏东坡的一句话――成大事者,不惟有经天纬地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做职业经理人也好,创业也好,都需要有一个艰苦磨砺的过程。所以我每次跟人讲的时候,都会跟人家说,一定要做好这样的准备,坚持走下去,才会有春天,才会有希望;然后走到夏天,夏天就会开花,很茂盛;然后走到秋天,结果了,有果实,才会成功。最重要的是冬天,冬天一定要走下去,我讲这句话的时候,是深有感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