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教学创新成果 助力思政课深改革

本报讯(记者 吴军辉 摄影报道)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精神,2019年12月19日,我校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果展示推动会”,展示教学创新成果,助力思政课改革。校党委书记杨庆山出席会议并会见了参与展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副校长王新生作总结讲话。校党委常委李君、校长助理曲凯参加。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办好学校思政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12月13日,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在我校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出席。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工作部门负责同志、大中小学校代表及有关专家参会,与会代表实地观摩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在本次展示推动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进行了精彩的课程展示,呈现了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四同育人”的创新做法,以期通过展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果,在总结阶段性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进一步开创南开思政育人新局面。
我校高度重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会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本科生何昭宇以“小我融入大我”为主题进行了现场展示,倡议广大青年学生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打造思政“金课”,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我校率先展开了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金课”的筹备工作。按照教育部要求,从下学期开始,我校将在全体大三本科生范围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作为必修课,2学分。当天,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对该课程的建设思路进行了介绍,并表示将探索如何更好融入南开“四同育人模式”,打造出南开特色的思政第一课。
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健带来了题为“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的微课展示。短短的15分钟里,张健从爱国主义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以及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宪法依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引导青年学子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担当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为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协同作用,我校开创了“四同育人模式”,通过理论研讨、实践教学等途径,让思政课不仅在南开、更在中国的大地上延伸拓展,真正形成了师生共建思政课、共受思政教育的生动局面。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一博与学院2018级研究生王坤丽等3名同学一同展示了实践教学的成果。师生还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专题展开集体备课。
王新生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既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精神的认真落实,是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在新起点推动南开思政课改革提升的集中动员。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南开大学把思政课作为关键抓手,以“标杆”意识推进改革创新,深入探索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在多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王新生表示,下一阶段,南开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部署要求,积极落实有关会议精神,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南开思政课建设整体水平,切实把思政课建设成果反映到学生成长成才和“双一流”建设上来。一要力求打造“金课”,率先全面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二要上下协同,切实提高形势政策课的质量与实效。三要坚持“标杆”标准,把“师生四同”育人模式进一步做实。四要全校各单位齐抓共管,形成育人合力,谱写南开大学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新篇章。
学校分党委负责人、各学院教学副院长、机关党群部门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一同与会观摩,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工作,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