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天津日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来源: 天津日报2025年11月10日发稿时间:2025-11-10 16:37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充分体现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必须按照《建议》提出的战略要求和重点,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议》对“十五五”时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明确要求,这就是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一方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和创造国内需求,促使国内大循环更加顺畅;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战略优势。二是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挑战的现实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突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速迭代,与产业发展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正在引发现有产业体系深刻变革。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有效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技术成果,强化产业竞争优势,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三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坚实依托。“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从国际上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大循环存在卡点堵点,重点领域存在风险隐患。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显著增强产业自主性、柔韧性、抗风险性和可持续性,才能有效应对国际激烈竞争,化解各种竞争风险,才能有效提升产业运行效率,提高供给质量,为解决国内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必须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便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依托和条件。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有效巩固拓展经济发展优势,破除发展瓶颈制约,补强发展短板弱项,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物质技术支撑。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

  “十四五”期间我国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我国产业体系仍存在短板弱项,主要表现为制造业数智化水平不高,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不足,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有待深化等。为此,“十五五”期间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等,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第一,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一是要加快企业“智改数转网联”。促进大企业实现全流程、全场景、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同时鼓励大企业面向行业或产业集群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标准化、模块化、数智化转型工具,构建贯通工具链、数据链、模型链的数字底座。针对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需求和难题,加强重点应用场景的深度打造,推动中小企业开展普惠性上平台。强化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数字化标准兼容、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度嵌入大企业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二是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数智技术对制造业赋能作用,促进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的变革。借助数智化技术,不断提升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效率和水平。三是强化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场景驱动。按照制造业全生命周期,分别划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跨环节协同等核心场景,针对不同环节场景数智化转型要点、痛点设计具体解决方案。培育标准化、低成本的场景化工具包,有效降低企业数智化转型门槛。基于具体行业特点绘制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明确场景间的关联性、协同性。同步梳理数据要素、知识模型、工具软件、人才技能等各类支撑要素清单,为企业提供数智化转型具体路径参考。促进场景协同与生态构建,实现跨环节场景联动,重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场景应用带动上下游企业数智化协同转型。

  第二,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特别是新兴支柱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代表着产业升级和发展的方向,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十五五”时期要加快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一体推进创新设施建设、技术研究开发、产品迭代升级,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未来产业成长壮大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科技、脑科学等前沿技术创新应用基础上,在技术路线、应用场景、商业模式及市场监管等方面都与现实产业存在较大差别。应积极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和科学监管方式,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资本市场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赋能、支撑作用,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建立健全未来产业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

  第三,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制造业升级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融合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取得明显进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融合水平。一是加快打造多元融合主体,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资源要素、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的有效整合,同时注重发挥平台型组织、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融合平台型企业,引导优势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围绕核心业务和产品共建业务信息平台、交互研发设计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工业云平台等,形成融合共生产业生态圈。二是针对不同制造业特点采取多元化推进路径和对策。对原材料产业,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各环节对接下游企业,加快原材料行业从提供原料产品向提供原料和工业服务解决方案转变。对消费品制造业,强化研发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通过研发设计提升制造业产品的智能化、品牌化、服务化水平。对生产制造业,重点推进与物流服务无缝对接,借助现代供应链技术和服务优化制造流程,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匹配。三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加快发展规模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

  第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一是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增强体系化攻关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二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加强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方面的创新,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新建一批先进制造业国家创新中心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基地,进一步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三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推动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包括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企业的基础研发能力。大力发展高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四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重点推进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赋予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更大的自主权。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围绕技术端、产业端、金融端、人才端做好对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第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深刻把握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趋势,加快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原则,统筹产业体系发展与产业链安全,着力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同时加紧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链,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与相关领域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的对接与协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

  第六,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基础设施体系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赋能作用。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促进集成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适度超前建设数智化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加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促进基础设施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不断强化基础设施体系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赋能作用。

  (作者杜传忠 为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11/10/node_143086.htm

  审核:闫瑾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南开学...
第二届“重走西南联大路”活...
2025年全国啦啦操冠军赛南开夺冠
南开团队在干细胞全能性激活...
南开大学参加2025年出版学科...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
南开校友总会数学校友分会成立
第五届两岸共同市场海河论坛...
“光影津南 辉煌南开”纪念津...
【关注“三新”建设】新华社...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