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华读书报:道不尽的中意友谊之《桥》
来源: 中华读书报2025年10月8日第17版发稿时间:2025-10-14 21:58

  

  

1956年《桥》特刊《今日中国》封面

1955年意大利访华文化代表团(后排右五为皮埃罗·卡拉曼德雷)(拍摄于1955年,贾忆华供图)

《中意友谊之〈桥〉:1955年意大利文化代表团成员笔下的〈今日中国〉》

杨琳[意]乐小悦(Letizia Vallini)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8月

皮埃罗·卡拉曼德雷在“马可·波罗桥”

(1955年拍摄于卢沟桥,贾忆华供图)

杨琳

  2024年11月9日下午,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在北京大学演讲,回顾了1955年意大利访华文化代表团和团长皮埃罗·卡拉曼德雷(P. Calamandrei)的事迹:

  1955年10月,一个由来自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的意大利知识分子组成的代表团来到新中国访问。在皮埃罗·卡拉曼德雷的率领下,他们受到了无比热情的欢迎。我在此引用一位中国诗人向客人们致意的诗句:“此刻我们促膝倾谈,无限的感情充满胸中。”

  总统先生提到1955年意大利文化访华代表团,是因为此次访问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70年中意正式建交前的一次具有代表性的访问,而代表团团长皮埃罗·卡拉曼德雷是意大利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二战后意大利宪法缔造者之一。皮埃罗·卡拉曼德雷在访华之后,于1956年主编了《桥》特刊《今日中国》。

  《桥》特刊《今日中国》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0年中意正式建交前,两国在民间层面往来频繁,双方互派大量的文化代表团,对于加强两国关系和促进中意建交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955年意大利访华文化代表团由意大利“促进与中国经济、文化关系研究中心”组织成行。该中心由意大利前总理费鲁乔·帕里(F. Parri)在1953年建立,集中了多位对华友好的社会各界、各党派人士,以促进意大利与中国建交为宗旨,有力推动了建交前的意中关系。皮埃罗·卡拉曼德雷是该中心活动的积极推动者。1955年文化代表团对中国的访问目的之一,就是了解新中国,促进两国建立文化交流关系。

  代表团从1955年9月24日到10月24日访问了北京、沈阳、鞍山、抚顺、上海、杭州和广州等地。代表团18位成员皆为意大利文化界和科学界代表,他们回国后,共出版了5部游记,发表了大量文章,并通过演讲会、座谈会介绍新中国的情况。皮埃罗·卡拉曼德雷主编的《桥》特刊《今日中国》影响最大。

  特刊分为七大部分:中国革命、中国与西方、政治与社会问题、旅行印象、文学选集、文化信息、文献和中国书评。每部分由数篇文章构成。作者有1955年代表团成员和部分1954年访华的意大利代表团成员,还有一些欧美知识分子和长期在中国生活的国际友好人士。

  1956年《桥》特刊《今日中国》长达700多页,对华立场友好,富有真知灼见,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极为丰富。特刊在当时中意未建交的背景下,对意大利人民了解新中国起到重要作用。

  卡拉曼德雷一家的中国缘

  卡拉曼德雷一家与中国因缘很深。自1953年至1956年,皮埃罗·卡拉曼德雷的儿子弗兰科·卡拉曼德雷(F. Calamandrei)和儿媳玛利亚·特蕾莎·雷加德(M. T. Regard)作为特派记者,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多年。弗兰科是意大利共产党机关报《团结报》的驻华记者;雷加德是意大利《我们妇女》和《新驿使报》的驻华记者。他们协助皮埃罗为筹备特刊做了大量工作。弗兰科夫妇的女儿西尔维亚·卡拉曼德雷(S. Calamandrei)在北京生活、上小学,老师给她起了中文名:贾忆华。贾忆华长期深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后成为意大利著名的汉学家,翻译了杨绛、苏童等作家的作品。现任蒙泰普尔恰诺市政图书馆的馆长,该图书馆就以皮埃罗·卡拉曼德雷命名。

  我与贾忆华因对1955年意大利文化代表团的研究而结缘,并成为朋友。那是2017年,我受邀参加意大利锡耶纳外国人大学百年校庆研讨会。在我发言之前,意大利汉学家狄海冰(A. D. Toro)提及我研究的20世纪意大利作家游记中的中国形象,还讲到卡洛·卡索拉(C. Cassola)和弗兰科·福尔蒂尼(F. Fortini)这两位作家的名字,而他们正是1955年意大利访华文化代表团的成员。贾忆华的助手塔蒂亚娜·卡梅罗塔(T. Camerota)也在会场。我的发言刚结束,她就热情地对我说,贾忆华的祖父就是当年代表团的团长皮埃罗·卡拉曼德雷,卡索拉和福尔蒂尼都是卡拉曼德雷一家的朋友。会后,我通过塔蒂亚娜和贾忆华取得联系,自此开始互通邮件。2018年我再次赴意大利锡耶纳外国人大学,参加国际意大利语教师学会研讨会,我讲访华代表团成员游记中的中国形象,贾忆华专程来听我的发言。那天,我第一次与贾忆华见面,我们一见如故,畅谈了许久。此后我们更加密切地交流、合作。

  2020年中意建交50周年之际,贾忆华主编的1956年《桥》特刊《今日中国》的选集《中国与〈桥〉:六十五年之后》出版了。此前,受贾忆华的邀请,我已启动了1956年特刊中文版文选的翻译工作。该书的意大利文选篇是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首届全体学生参与初译,由我和意大利同事乐小悦(L. Vallini)统一编译、修订的。

  很幸运的是,贾忆华女士作为那个年代中意交往的亲历者、见证者,为我们解答了许多疑问。参与翻译的同学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尽其所能拿出了很好的初译稿,为文选的编写奠定了基础。意大利文化代表团成员六十几年前笔下的中国,触动了今日的学子们,激励她们立志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2024年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1956年特刊的中文文选《中意友谊之〈桥〉:1955年意大利文化代表团成员笔下的〈今日中国〉》出版了。文选由我和乐小悦主编,作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南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主任阎国栋任总主编的《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译丛》首部,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阎国栋教授、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菲德利克(F. Antonelli)教授、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会长罗红波教授、贾忆华女士分别为文选作序。

  当我把罗红波教授的序分享给贾忆华女士时,发现她们早已是老朋友。罗教授是于2007年在蒙泰普尔恰诺出席中欧研讨会时与贾忆华相识的。罗教授说,贾忆华秉承父辈精神,致力于中意友好关系的发展,通过她这位“文化大使”的不断努力,蒙泰普尔恰诺市成为中意友好交流的中心之一。

  2025年5月,正值中意建交55周年、意大利文化代表团访华70周年之际,特刊中文版文选《中意友谊之〈桥〉》在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正式发布,中意学界欢聚一堂,贾忆华女士专程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出席发布会并发言。两国学者和学生通过《今日中国》的中意文选,续写着中意友好的新篇章。卡拉曼德雷一家的中国缘深,他们为中意交流与友好事业的作为,影响了很多有志于中意友好的人们。

  马可·波罗桥

  2024年还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1956年《桥》特刊《今日中国》的编者序题目正是“马可·波罗桥”。《马可波罗行纪》的描写启发了皮埃罗·卡拉曼德雷把期刊《桥》与“马可·波罗桥”巧妙地联系起来。卡拉曼德雷希望自己的期刊名具有象征意义。他写道:

  在距离北京十英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非常古老、壮观的桥,马可·波罗路过它时,留下了这样一段赞美的话:“这是一座美丽的石桥,请你们相信我,很少有桥像它这样美丽。它有三百多步长,至少八步宽,十个人并排骑马也能轻松通过。”这也是时到今日它被称作“马可·波罗桥”的缘起。通过这座桥,中国文化和意大利文化可以再次相遇、相知。

  《今日中国》文选中有很多推动中国与意大利、中国与欧洲友好交往的话语。这些话语在今天还有着现实意义。在《看长城那边》一文中,当谈到在中国访问的感受时,皮埃罗·卡拉曼德雷表达了代表团对中国的欣赏:

  非常有意义的事实是,尽管我们的代表团包括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与政治倾向的人们,尽管我们有不同的兴趣,但是每个人得出的结论实质上都是相同的:我们不仅支持新中国,而且真诚地欣赏中国,可以说我们几乎是在感动中访问了中国。

  皮埃罗·卡拉曼德雷指出意大利民族应当亲近中华民族:

  如果说到有一个民族因其历史和特质而有理由亲近中华民族,那就是意大利民族。中国和意大利都有着悠久的古老文明,这些文明成熟于相继经历的灾难与重生、死气沉沉的衰败与艺术家和诗人的奋起复兴中;成熟于外国侵略和重新赢得自由的慷慨激情中;成熟于数百年被奴役的萧条时期,在被统治的外壳之下,在磨难中历练出的新的民族智慧、聪明仁爱以及人性光辉的延续中。

  皮埃罗·卡拉曼德雷号召欧洲要重新认识新中国:

  一个伟大的民族再次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想要从传统中汲取力量,并展望未来,为六亿多人民带来和平与生命尊严。谁能阻止这一切呢?置之不理有什么用呢?有些人对此感到惊恐,但当任何一个民族重新肯定它在文明中的存在时,全人类都应该把这一回归作为一种共同的幸福而欢呼。欧洲应当与亚洲相遇,重新开始平等、自由的对话。让我们看看长城那边有什么。只要亲眼看一看,我们会发现那里有春天。

  从思想文化意义上说,《桥》特刊中有生动叙事,有深刻见地,有锋利评论,屡见深入的文化批判和历史幽思,于当时和当今都有很大的文化价值。特刊可说是当时意大利有识之士的思想矿藏,是已结晶的思想成果,同时又有超出时代的意义,是有待挖掘的宝藏,引人深思。在当今世界,特刊七十年前所反思和批判的种种问题,例如西方形形色色的种族主义偏见与文化傲慢仍然存在,甚至更为严峻。那么,回溯代表团的历史贡献,研究探讨这些文章,我们就会得到思想借鉴,读者们也会受到新的启发。

  2024年11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共同会见中意文化合作机制和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的代表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代代使者接续谱写两国友好篇章,树立了世界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典范。

  《桥》特刊《今日中国》是皮埃罗·卡拉曼德雷宝贵的文化遗产。皮埃罗·卡拉曼德雷为中意友好事业留下不朽篇章,对中意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50年代谱写中意友好的典范。1955年代表团和《今日中国》今天还在促进我们两国的文化交流。《今日中国》文选的中文版与意大利文版遥相呼应,延续着两国友好交往的佳话。

  (作者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系教授)

原文链接:道不尽的中意友谊之《桥》-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审核:韦承金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我校获批42项国家社科基金年...
纪念南开大学荣誉教授谷书堂...
南开学者入选首期“何享健青...
南开学子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
林郑月娥访问南开大学并作主...
2025级援外学历学位教育软件...
“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
南开大学获捐朱剑寒先生珍贵...
“洞见新机 与势同行”2025新...
《南开大学德育工作资料汇编...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