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洪波)9月27日,由南开大学、人民出版社合办,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承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暨国家出版基金会项目成果《中国宗族通史》新书座谈会,在天津举行。
开幕式上,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族通史》主编常建华教授回顾了“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从2014年立项,到2024年出版的十年历程。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李之美、哲学与社会编辑室原主任方国根介绍了《中国宗族通史》编辑出版历程,以及面世后的良好反响,认为该书填补了学术空白,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重大。
专家学者对《中国宗族通史》给予高度评价。大家认为,宗族的存在和影响贯穿中国数千年历史,宗族研究在中国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郑振满教授指出,打造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最核心的就是要找出说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标识性概念,宗族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标识性概念。《中国宗族通史》的研究具有“通”“实”“新”三个特点,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孟宪实教授认为,宗族的核心目标是人的生产和再生产,及对人的基本培养,而历史的发展以人为中心,这就决定了宗族在社会、政治中的核心地位,也说明了本研究的重要性。
与会学者强调《中国宗族通史》的“通史”特点,认为该书做到了贯通与会通、横通与纵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指出,通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宗族通史》是一部“通变”之作,详尽梳理了宗族在历史上的变迁及其细节,同时也揭示出这种变迁中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姜锡东教授指出,过往的宗族研究以专题性研究为主,《中国宗族通史》是第一部贯通性的大部头通史著作。《中国宗族通史·辽宋夏金元卷》覆盖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揭示了宗族形态演变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别,值得赞赏。
《中国宗族通史》多位分卷作者分享了写作历程和研究感悟。著名历史学者、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冯尔康先生是清代卷和近现代卷的作者,他表示,自己的写作努力贯彻“通”字,向上注意与明代的承接,向下注意对当代的影响。他重申“秦汉以降的中国是变态型宗法社会”的学术论断,认为宗族和国家以及民众的关系、家国一体的观念,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宗族通史》凡327万字,分为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辽宋夏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近现代卷8卷,完整展现了中国宗族自商周奠基至近现代蜕变的历史全过程。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5-10/08/nw.D110000zhdsb_20251008_2-01.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