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天津10月11日电(记者张建新)“什么是手性?分子为什么有手性?为什么研究手性?”日前,由天津市科技局主办,天津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和平区教育局、和平区科学技术局、和平区科学技术协会与天津市二十中学共同承办的“科学大咖科普筑梦”周其林院士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走进校园,为学校高一年级钱学森实验班的同学以及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
周其林院士以《手性物质科学》为题,深入浅出地为师生讲解了手性分子在自然与生活中的奇妙现象,从手性的起源、手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性化合物的种类等角度分享了手性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没有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就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周其林院士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拓宽了科学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天津市二十中学校长邵凤鸣说,周院士的讲解给学生们播撒了科学的种子。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树立敢于质疑,乐于追问,勇于实践的理性精神。
天津市和平区多维度系统推进科学教育。和平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明建平说,全区首先把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注重科学精神、素养和品质的培养,以科学家思维引导学习;二是校本课程和课后服务,提供丰富可选的课程;三是引入外部专家和校外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企业作为教育基地,如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教授担任科学教育副校长,开发了中学教师无法独立开设的高质量科学课程。通过校内提质增效和校外资源整合,实现“双减”下的科学教育加法,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明建平表示,科学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重在“传播科学种子”,通过院士、专家讲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思维,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