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羽
可能有些人不知道,诗人穆旦和诗歌翻译家查良铮是同一个人。查良铮是他的真实姓名,穆旦是笔名。这个笔名的来历其实并不难猜测,把姓氏“查”字上下拆开,就成了木旦。木字的谐音字有羡慕的慕,肃穆的穆,他曾经使用过“慕旦”,最终选择了笔名“穆旦”。查先生是我格外敬重的诗人、杰出的翻译家。我想围绕自己创作的四首诗,谈谈我对查先生的认识,以及他对我的教益和影响。
一
我翻译诗,偶尔也写诗。今天想说四首诗。第一首诗的题目叫《相遇》。2017年,我去成都杜甫草堂参加一个国际诗歌研讨会,在那儿写了这首诗。
当普希金遇见查良铮
当弗罗斯特遇见曹明伦
跨越时空和民族疆界
诗人遇见了知音
这是俄语的幸运
这是英语的幸运
这是汉语的幸运
这是诗歌的幸运
诗人在寻找译者
译者在寻找诗人
诗人和他的知音
在诗的王国永存
那次开会,在杜甫草堂,我碰见了翻译家曹明伦。曹明伦是四川大学外语学院的教授,1953年出生。他从事英语翻译,翻译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诗歌全集。他也主张以格律诗译格律诗。但是现在从事诗歌翻译的译者,遵照格律诗译格律诗的人越来越少了。在这方面,应当说查良铮先生做得非常好,他应当是翻译界的一面旗帜!我为什么说“当普希金遇见查良铮”,是因为查良铮先生翻译俄罗斯诗歌,就选择了两位诗人,第一个是普希金;普希金一生写了900多首抒情诗,查良铮翻译了500首;普希金写了14部长诗,查先生译了9部。普希金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查先生也用严谨的格律体译成了汉语。
从世界文学史发展角度来看,俄罗斯文学起步较晚,他们年代最久的有一部史诗《伊戈尔王子远征记》,还是10世纪出现的,算他们的古代经典作品了。到了17至18世纪,才有一些比较有名的诗人,比如像罗蒙诺索夫,伟大的科学家,也是诗人,还是莫斯科大学的创建者。17至18世纪俄罗斯有些诗人,但那个时候,欧洲出现一个文学流派,比方说古典主义,过10年20年,俄罗斯人也开始模仿古典主义。再比如说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包括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俄罗斯作家几乎总是跟在欧洲后边亦步亦趋,追随模仿。直到出现了普希金,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
普希金不愧为艺术多面手,他创作抒情诗、叙事诗、长诗、诗剧、诗体小说、评论,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一般人们会说,俄罗斯文学像一座殿堂,这殿堂有五大支柱: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而殿堂顶上的那颗璀璨的明珠就是普希金。因此,查先生选择翻译俄罗斯诗歌,第一个就选择了普希金,充分展现了他的眼光和魄力,以及他对俄罗斯文学史的把握,他知道这位俄罗斯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换一个角度说,普希金是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外国诗人。有人做过统计,1903年,中国就出现了普希金小说的翻译文本,是从日语转译的。从20世纪之初到当下的一百多年,普希金作品的中国翻译家数以百计,但是在这些人当中,查良铮先生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卓越翻译家。他的翻译有自己的明确追求,他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诗歌翻译和散文小说的翻译,有很大的不同,诗的翻译除了内容的忠实,还要顾及外在形式,一定要注意诗的节奏、韵式、音韵。这个说起来是两码事,但做起来是一回事。”应当说,在这一方面,查良铮先生做得出类拔萃,非常出色。
我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叫公刘,公刘先生说过:“作为诗歌翻译家,另一种意义上的诗人,穆旦是不朽的。他的许多译诗是第一流的诗。不同语言的山阻水隔,竟没有困扰诗人的跋涉,人们将铭记他的功勋。”诗人公刘的评价,非常深刻,眼光独到。
我们中国在翻译普希金作品方面有两位翻译家,特别值得纪念。第一位是戈宝权。戈宝权先生曾担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参赞。后来在世界文学研究所工作。1937年,就是普希金逝世100周年的时候,戈宝权主持编选了一本普希金诗文集,里面有诗有小说,这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继戈宝老之后,我觉得翻译普希金做出最大贡献的应当是查良铮先生。
查良铮在南开中学读初中、高中,到考大学的时候,三所大学都想录取他,但他选择了清华大学。他在清华大学最初上的是地质系,半年以后转到外文系英语专业。后来抗战爆发,1937年清华大学先是转移到长沙,然后又从长沙迁到云南,师生步行三千里,长途跋涉,查良铮一路背了一本词典,真是让人惊叹,令人敬佩!1940年,他在西南联大毕业,留校当老师,1942年,投笔从戎参军做翻译。后跟随部队远赴缅甸,经历了野人山战斗,曾直面死亡,非常危险。后来他流落到印度,从印度经过尼泊尔,然后才返回中国。
在东北的时候,查良铮受邀办了一家报纸,就是《新报》……
这首《相遇》,简单地介绍了查良铮和普希金的渊源。普希金是俄罗斯诗坛的太阳,查良铮是一流的诗人翻译家,他们两个人的相遇,应当说是中俄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二
我为查良铮先生写的第二首诗,题为《东村70号》。南开校园里家属宿舍有北村、东村、西南村。查良铮先生一家居住的东村平房70号,如今已经不在了,拆了,那地方已经在校园围墙以外了。20世纪70年代,我曾住在东村42号,跟70号斜对过,出门就能够看见他家的后窗户,可惜那时候我不认识查先生。因为1960年我考入南开大学的时候,查先生已经离开了外文系,所以我不认识他。我认识周与良先生(查良铮的夫人)是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社科院高莽先生主编《普希金抒情诗全集》,编选了查先生的译诗,也选了我译的诗,出版社委托我拜访周与良先生,希望她在出版合同上签字。那时候,她已经从东村70号搬到了北村一座楼房居住。
东村70号
是一座平房
背面的窗户
深夜常亮着灯光
身体有伤的诗人
在灯下默默书写
写欧根·奥涅金的经历
描绘狂放不羁的唐璜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
诗人走了
从此灯光灭了
后来房子拆了
只留下一片空旷
如今那里是河边草地
还有一道弯曲的围墙
而我却梦想
那里有一座殿堂
展示无声的苦难
展示默默的辉煌
如同圣彼得堡
莫依卡运河畔
普希金故居那样
当时住得那么近,可能都遇见过,但不认识,错过了那么好的机会。查良铮先生非常有才华,也非常爱国,但是一生特别坎坷。1953年他从美国回来,在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1954年那一年,查先生就翻译出版了四本普希金的诗歌作品:《青铜骑士》《强盗兄弟》《波尔塔瓦》,还有《普希金抒情诗集》。他出版这些诗集得到了巴金和他夫人萧珊的帮助。因为周与良的姑妈住在上海,她这个姑妈对周与良特别好,周与良去美国留学,很多时候都是姑妈接济她。查良铮夫妇从美国回来以后,就去上海看望姑妈,也趁机拜访了巴金和萧珊。萧珊也是西南联大的学生,比查良铮低两个年级,她一直称查良铮是“我们的诗人”。多年不见,见了面自然有很多话要说。当时巴金主持一个出版社,叫平明出版社。萧珊跟查良铮说,既然你留学学英语,还学俄语,最好能从事诗歌翻译,翻译成诗集,就让平明出版社帮你出书。
查良铮的专业是英语和英国文学,至于他怎样学习俄语,一般人都不了解。其实,一开始他是自学俄语。清华大学师生,先是转到长沙,然后又从长沙转到云南,一部分师生,先到了蒙自,在蒙自待了一年,然后才转到昆明。在蒙自的时候,有个清华大学教历史的教授葛邦福,据说是白俄,这个人英语不错,也能说点儿汉语,查良铮就找到这位老师,说想跟他学习俄语。葛邦福答应教查良铮学俄语。有时候他们一对一在教室学习,有时候在湖边一边走一边聊。查良铮这个人特别聪明,记忆力、理解力,方方面面都很优秀。一年以后他的俄语基础已经相当好了。到了昆明以后,在西南联大,他选了刘泽荣的俄语课。刘泽荣是俄语专家,《大俄汉词典》的主编就是刘泽荣。查良铮听刘泽荣的俄语课,听了两年,后来他到芝加哥留学读研究生,又选了俄语,选课的时候正好有个西南联大的同学,那个同学写文章回忆说,他们那个班,教俄语的老师经常表扬查良铮,认为他学得特别好,所以同班同学都很羡慕他,也非常喜欢他。那位同学还说,那个时候查良铮就开始翻译普希金诗歌了。
这次上海之行,查良铮听取了萧珊的建议,毫不迟疑,着手翻译普希金的叙事诗和抒情诗。一年工夫连续出版了四本书,引发了第一次普希金热。不过,他后来说,那时候刚开始翻译,译得比较草率,回头看,自己也不满意。到了1976年,他生病养伤,就对过去的译作进行修改,修改好的稿子,放进一个小帆布箱里,交给小女儿查平,查先生说:“你年纪最小,也许20年以后,这些书稿还有机会出版。”
《东村70号》这首诗,是想说查先生在非常时期的一段坎坷经历。他住在东村70号的时候,有人占了他们的房子。查先生和周与良先生迫不得已,就带着四个孩子搬到了西南村“13宿舍”一个向西的房间,做饭就在走廊里。后来有人向校方反映,说他们实在太困难,学校就在“10宿舍”又分了一间宿舍给他们。当时,我留校后也住在“10宿舍”,筒子楼,对,都在一层。同在一座楼住,却不认识,非常遗憾……
在我看来,查先生具有很强的事业心,不管在什么样的逆境当中他都坚守自己的理想。周与良先生跟我说过,她几次劝说查先生,不要再鼓捣那些东西(指翻译工作)了,总是招灾惹祸。而正是在这个艰难困苦的时期,查先生背着家人翻译了诗集《丘特切夫诗选》。
丘特切夫,1803年出生,比普希金小四岁,是俄罗斯哲理诗派的创始人。他的诗并不好译。但是查先生译了一本诗集,大约有100多首,以格律诗译格律诗,特别精彩!查先生译完这部书稿,寄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编辑认识查先生,认为诗集很好,但必须等待时机。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诗集终于面世,此时查先生已经不在了,而周与良先生完全不知道这件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跟他们联系,说有一本书已经出版,然后又说寄样书和稿酬,周先生还以为出版社弄错了,因为她不知道查先生翻译过这本书。原来为了避免老伴儿生气,查先生是在“10宿舍”悄悄做的这件事。他后来写过一首诗叫《停电之后》。停电以后他还要点上蜡烛,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是一种精神的支撑、事业的追求。在这方面查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三
我写的第三首诗,题为《沉默——穆旦纪念碑前》。
你曾经歌唱
却被迫沉默
沉默了20年
直到最后一刻
如今你站在这里
依然保持沉默
你在沉默中思索
沉默地审视世界
丘特切夫说过
心绪难以诉说
说出来就是谎
莫如欣赏
内心星辰的起落
但愿你在这里
不是风景的点缀
面对你应该沉默
在沉默中思索
这首诗写于2007年4月,有一次学校开学术研讨会,北京来的老师刘燕跟我说,特别想看看穆旦的纪念碑,我就带领她去了,她拍照留念,我也照了一张相片。穆旦先生长时间在逆境当中,他却一直没有放弃理想,一直还在翻译,除了普希金、丘特切夫的作品, 他还翻译了大量的英语诗歌,代表作就是拜伦的《唐璜》。《唐璜》是世界名著,诗歌形式很有特色,每个诗节由八行构成,八行的韵式为a b a b a b c c。前六行隔行押交叉韵,最后两行押对韵。我有查先生的《唐璜》译本,读起来非常顺畅,特别富有诗意。查先生的译本没有辜负拜伦的诗名,拜伦“遇见”查良铮也是他的幸运。
我跟查良铮先生虽说不认识, 但是阅读查先生的译著, 让我受益良多。后来有幸认识了周与良先生,有机会去她家里拜访,周先生把查先生上世纪50年代出的那些诗集,比如《普希金抒情诗》一集二集,还有一些长诗,借给我阅读,我就对着俄语原文,看他怎么翻译,然后又对照他上世纪80年代初的修改本,看他怎么样修改加工,这个过程让我十分受益,印象深刻。我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细心阅读,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形神兼备,精益求精——查良铮译普希金抒情诗的探索与追求》,这篇文章比较长,有27000字。2006年南开大学文学院开学术研讨会,有缘认识《诗探索》主编吴敬思,我把这篇论文交给他,希望他过目指点。结果他审查后发表在《诗探索》2008年第一期。
我把2万多字的论文分为几个部分,分析查良铮的译诗好在哪里,为什么特别让人佩服。其中第一个小标题是:音韵节奏是表达的利器。也就是说译诗要有透明度。什么叫透明度呢?就是通过汉语诗的形式能够想象到原作的形式,因此必须是以格律诗译成格律诗。可是现在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少了,大量的译者把原来的格律诗翻译成自由诗,不押韵,也不注重节奏。这样译诗实际上是对读者的一种误导,读者以为原作是自由诗,实际上不是。
第二个小标题是:灵活大胆地驾驭语言。在这一方面让我很受启发。再有一点就是:充分挖掘母语的韧性与潜力。我现在的认识是,翻译诗歌要经得起“对读”,一是对照原作读翻译文本,二是同一首诗的不同译本对照阅读,就能发现孰优孰劣,看得出不同译本的得失成败。
我想在这里举个例子。普希金有一首诗题为《致恰达耶夫》。恰达耶夫是位哲学家,普希金在皇村学校读书时,就特别推崇这个人,因此创作了《致恰达耶夫》。原作有一句话是“Пока сердца для чести живы”,直译成汉语是“趁我们正直的心还活着”,有的译者翻译为“趁我们正直的心还在跳动”,戈宝老这一行的译文是“趁我们的心尚未死亡”,意思没有错,可惜稍嫌消极。查良铮是怎么译的呢?请听他的译文:“趁我们正直的心还在蓬勃,把我们满腔的激情献给祖国。”蓬勃、祖国,最响亮的字眼儿放在韵脚上。让人读了,情不自禁拍案叫绝!我对比了十几个译本,没有一个译者能超过他。多年翻译诗歌,我认为译诗分为几个档次:就是对、好、妙、绝。译诗者要做到:译诗求对、对中求好、好中求妙、妙中求绝。就《致恰达耶夫》这首诗的多个译本对照阅读,我认为,查先生的两行译诗译绝了,达到了化境,其他译者难以超越。
译诗,当然离不开查词典,但是绝妙的诗句,绝不是查词典能查出来的。杰出的诗歌翻译家,本质上是优秀的诗人,他有诗的素养,有诗人的气质。他对外国诗原作的节奏音韵,特别敏感,能够捕捉最微妙的艺术特色,并在另一种语境中给予再现,让诗歌获得另外一种生机与活力,从而感染译入语(即译文所使用的语言)的广大读者。这就涉及查良铮译诗的另一条经验:那就是译诗需要激情和灵感。此外,还有一条,叫做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诗人译诗自有他的长处,查先生译诗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因此,我译诗,也学习写诗,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写诗对译诗大有帮助。以上就是围绕《沉默》这首诗的几点感受。
四
第四首诗是《我心中的穆旦塑像——独自面对诗人》。大家都知道,南开大学文学院所在的范荪楼旁边有个名叫《诗魂》的读诗园,那里有穆旦先生的塑像。不过,我心中的穆旦塑像不是在那个位置,我觉得那里的塑像,始终面对着一栋楼,视野狭窄。我以为,理想的地方是在新开湖右边,就是有座少女雕像肩上带有鸽子的那个位置,那是最适合给查先生建立塑像的地方。
这一首诗,实际上是我自己跟查先生的心灵对话:
我心中的穆旦塑像
屹立在南开园中
面朝东方
每天清晨都能欣赏
东方升起的霞光
慕旦 穆旦
黑夜中盼望天亮
当清华师生
迈开双脚
行进在三千里长征路上
一边行走
一边酝酿诗行
慕旦 穆旦
奔波中渴望阳光
当年轻的诗人
投笔从戎
换一身军装
奔赴缅甸抗日战场
野人山九死一生
曾经直面死亡
慕旦 穆旦
绝境中怀着希望
当年轻的留学生
告别芝加哥
偕夫人一道登上轮船
跨越重洋驶向东方
报国之心
伴随海鸥海鸟飞翔
慕旦 穆旦
兴奋中迎接解放
任教南开
三尺讲台虽小
诗人视野宽广
在知识的海洋里
引领莘莘学子
高歌远航
慕旦 穆旦
喜悦中神采飞扬
难以预料的风暴
迫使诗人沉默
决定命运的
是一张纸和一枚图章
停电以后的夜晚
点燃蜡烛思索
慕旦 穆旦
苦难中坚守理想
我心中的穆旦塑像
屹立在南开园中
面朝东方
每天早晨都能欣赏
东方升起的太阳
慕旦 穆旦
用生命彰显诗歌的力量
用诗歌塑造挺直的脊梁
这首诗是2007年写的,到了2013年,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纪念穆旦先生诞辰105年,我朗诵过这首诗。
穆旦先生是我没有见过面的老师,我特别敬重他,穆旦先生虽然已经过世多年,但是我有他的八卷集,我会经常翻阅他的诗作和译作,向他学习。查良铮-穆旦,是南开大学的一面旗帜,现在文学院有些老师学生在研究他,外院(即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又成立了穆旦书院。但愿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查良铮先生的才华,了解这位诗人翻译家的爱国之情与赤子之心。
原文链接: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html/2025-10/10/content_87663_2698249.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