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社会科学报:河南藏甲骨的整理与公布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9月23日第7版发稿时间:2025-09-26 18:41
作者:展翔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河南省作为甲骨文的发现地,甲骨实物资源宏富,相关的整理、公布工作备受瞩目,甲骨存藏的历史与现状也值得细致梳理。

  研究现状

  河南省公、私所藏甲骨数量可观、质量上乘。20世纪前期,“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展开考古发掘后所得甲骨被运往台湾,河南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所收3600多片甲骨亦离豫赴台,藏于台湾历史博物馆,其中部分可见于《殷虚文字存真》《甲骨文录》《河南省运台古物·甲骨文专集》中。

  进入21世纪,相关工作得到促进和发展。在私藏方面,付春喜《一铢阁藏安阳散见殷虚甲骨》(以下简称《安散》)为私藏公布甲骨起到了带头作用。此后,还有郭青萍《洹宝斋所藏甲骨》(以下简称《洹宝》)、宋镇豪编辑《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以及陈子游主编《奥缶斋(上):殷器别鉴》(以下简称《奥缶斋》)等。另外,焦智勤等学者经过长年不断地搜集,形成了《殷墟甲骨辑佚:安阳民间藏甲骨》(以下简称《辑佚》)和《殷墟甲骨拾遗》(以下简称《殷遗》)两书。

  河南公藏甲骨也正经历全面、系统的排查工作,成果丰硕。安阳博物馆编写了《安阳博物馆藏甲骨》(以下简称《安博藏》),公布了甲骨446片。由李运富担任总主编、张新俊编著的系列著录书《河南藏甲骨集成》目前已出版《开封博物馆卷》《周口关帝庙博物馆卷》等多卷,为公藏甲骨整理工作的全面展开起了带头作用。与此同时,省内各大博物馆积极响应,把馆藏甲骨拍照后上传至官网,供读者阅览下载。如河南博物院官网已公布了甲骨彩照约350片。

  相关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笔者《“安阳民间系”甲骨著录文献校理》对河南已公布的私藏甲骨进行全面校重,提高了它们的利用效率。杨杨、王挺斌、王子杨、吴丽婉、腾兴建、张然等学者也针对相关材料进行了专门研究。

  河南公私藏甲骨整理的预计成果也值得期待。由齐航福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河南公家和民间藏甲骨的整理研究”已经整理出版新乡市博物馆的藏品,还计划出版《河南博物院藏甲骨》《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藏甲骨》《河南民间藏甲骨》等著录书,并编写《河南藏甲骨刻辞类纂》。

  综上,河南公家、私人藏甲骨的整理研究工作正在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未来会在文物普查、学术研究、大众科普等多个领域有所建树。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概括出河南省藏甲骨整理研究工作的四大特点。

  第一,整理与公布具有连续性。比如,安阳市博物馆所藏甲骨,1955年,胡厚宣在《甲骨续存》中就著录了一部分。其后,该馆于1981年又公布了100片,并由胡厚宣释读(公布与释读分别发表于1981年《中原文物》第1、3期)。之后党宁也对其中重要材料进行了分析。直到2019年,《安博藏》一书正式出版,让学界整体上了解了这批材料。这说明,在甲骨著录方面,河南省的多个存藏单位及相关专家学者一直在对已有成果不断订补,力求完整准确,形成了传承有序的良好发展模式。

  第二,具有较强的流转关系。比如,安阳金石艺术博物馆展出的15片甲骨实物,并未标明来源,调查后可知,其中一片又见于《安散》,两片又见于微信公众号文章《神秘殷墟!沉睡了三千年的文明密码》(文中附图由付春喜提供),故可判定它们来自安阳收藏家付春喜。而《安散》所收甲骨又重现于《辑佚》《奥缶斋》《殷遗》等多部著录书中。类似情况颇多。可见,河南省甲骨存藏历史比较复杂。爬梳清楚它们的关系,是开展研究的基础。

  第三,形成独特的甲骨存藏体系。与其他地区内仅有少数机构或个人持有甲骨实物不同,河南全省的存藏状况可谓星罗棋布,且保持了较强的流转关系。公家藏甲骨虽然具有数量大、保存条件好、来源可靠的特点,但也不能忽视民间藏甲骨来源广泛、刊布周期短、不乏精品的优势。二者相辅相成,使河南藏甲骨的全面调查更有意义。

  整理研究的价值

  整理研究工作的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丰富了殷商史的研究。比如,《洹宝》238是针对殷商女子妇鼠生育双胞胎的卜问。《殷遗》375完整地记录了商王在田猎前的活动,其内容既有犬官呈递田猎情报,又有戍官伴王狩猎,还有王对田猎日期的考量等。这批材料涉及事项广泛,为探赜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第二,为古代汉语研究提供可靠语料。如王子杨利用《辑佚》555阐述了“在+受祭对象”的含义。笔者利用《辑佚》650+651提供的辞例深入考察了殷商语料中的重文省略现象。

  第三,为文字考释提供有力证据。王子杨指出《殷遗》128的“”字可能是“癹”字的一种写法。孙亚冰根据《安散》25指出“”应即“安”字异体的省写。

  第四,极具美学价值。《殷遗》646是已发现的第16片人头骨刻辞。《殷遗》647更是罕见的牛距骨刻辞,且字口镶嵌绿松石,字体更接近商金文。这都为研究商代的字体风格和装饰偏好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五,形成了与考古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莫伯峰曾把《辑佚》561与科学发掘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正确拼缀,证明了除殷墟H3号坑外,花园庄东地甲骨还被埋藏在了其他灰坑中。

  可见,无论是公家还是私人,河南省藏甲骨在诸多方面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做好全面整理工作很有必要。

  面临的挑战

  河南藏甲骨的整理工作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第一是民间藏甲骨的普查难度大。李运富在《河南藏甲骨集成·总序》中指出,经过张新俊的调查,目前省内公家存藏有字甲骨约5000片,私人存藏约10000片(不排除有较多的伪刻甲骨)。许多民间藏家出于保护隐私或对政策不了解等原因,不愿公开藏品信息,导致大量甲骨处于“隐身”状态。还有部分收藏者担心文物会被收归国有,对普查工作持抵触态度。而目前相关部门在人力、经费等方面的投入远低于实际需求,进一步增加了调查难度。

  第二是辨伪工作量和难度均增大。自甲骨文被发现之日起,伪刻就相伴而生了。近些年作伪技术和经验提升迅速,比如作伪者施刀技法愈发成熟、多采用真的商代无字甲骨刻写、尽量少刻字以减少破绽等,这都增加了鉴定的难度。另外,伪刻流散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堂而皇之通过各大拍卖行上拍,有的流入二手交易网站,也有的被封存进专业鉴定机构的盒子且进行了评级打分。有鉴于此,学界已经开始尝试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建立3D模型等高科技手段辅助辨伪,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三是新材料的公布成本较高。一方面,学界对高清图像的强烈要求,使拍摄、印刷等环节的成本提高,导致出版品售价逐渐高不可攀。另一方面,整理和公布的时间成本也比较高,尤其是存藏数量较大的单位,相关工作进展不甚理想,不能很好地匹配学界对新材料的高期待。目前,已有甲骨整理团队开始尝试在相关网站上不定期公布一些甲骨资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和评价。

  甲骨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间断的有力证明。河南省公私藏甲骨数量丰富、流转有序、体系独特、极具价值。未来,我们希望借助科技赋能与多学科交叉引领河南省藏甲骨走向更深入全面的研究,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坚实支撑,凸显甲骨文在增强民族认同、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河南公家和民间藏甲骨的整理研究”(23&ZD3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9/t20250923_5916652.shtml

  审核:丛敏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市领导来校调研并看望院士专家
演员冯远征再回南开:以“青...
齐鲁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一...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市长一行访...
南开大学在中国—东盟人工智...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新学期荐书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杨庆山赴邢台市第一中学走访调研
让青春在南开绽放光彩——陈...
南开大学5项工程案例结项 卓...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