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
2017年12月31日,本文作者夫妇(站立者)在叶嘉莹先生的课堂上吟诵
我的老师张静教授是叶嘉莹先生的学生,叶先生是我的师祖。在南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在张静老师的介绍下,有幸到叶先生家中旁听,面对面感受到先生的风采,沉浸式体会到“迦陵课堂”的魅力。
叶先生在家中的授课,主要是面向她指导的博士、硕士,还有一些私淑弟子以及像我这样的再传弟子。每到上课的时间,先生家中本就不宽敞的客厅就会变得更加拥挤。大家坐沙发,搬凳子,纷纷寻找自己的位置。叶先生则坐在她的靠椅上,神态温和地看着我们,开始她的讲授。
与在教室上课和诗词讲座略有不同,“迦陵课堂”的主角并非叶先生一人,还有诸多研究生的个人汇报与专题讨论,有点类似沙龙。更有特色的是,探讨话题不仅有对作家的理解、作品的分析、学位论文的选题,还有一些表面看来和学术研究、论文撰写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比如吟诵。吟诵是中国传统诵读诗文的方式,比一般的朗读更能进入作品深处,尤其对于赏析诗歌颇有帮助。叶先生对此既有深刻的体会,又有理性的思考,曾撰长文论述吟诵的传统、原则、方法、价值,并提出学习吟诵要从儿童时代开始,等长大以后再学会事倍功半。面对这些二三十岁甚至年龄更大的学生,叶先生仍然让我们进行吟诵学习和训练,这体现出她对于吟诵传承的热切与执着。
正是在这里,我听到了纯正的诗词吟诵,长吟短讽,抑扬顿挫,既古怪,又有趣。我在课下听了一些吟诵音频,特别是戴君仁先生所吟诵的杜甫《秋兴八首》,并试着模仿戴先生的吟诵调。
记得一次课上,叶先生让大家吟诵,我就将戴先生“平起平收”的七律调子“套”在清代王士禛《秋柳》“秋来何处最销魂”一首来吟诵,竟得到叶先生的肯定与鼓励。现在每每回想起来都觉惭愧,当时只是按照一个现成的调子生硬模仿,根本没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对诗中情意的感受。而当时叶先生的鼓励却让我信心倍增,直到现在一直保持着对于吟诵的学习热情,吟诵于我也变得越发自然和亲切。影响所及,以至于我在自己的大学诗词课堂上,也让学生练习吟诵,借助吟诵去体味诗歌之美。
除了吟诵,叶先生还重视诗词创作,她本人就是研究与创作兼长。对于我们的诗词习作她喜闻乐见,不吝指正。我在先生家旁听的那段时间,正值和妻子(当时为女友)的热恋期。我们都是张静老师的学生,学的都是古典诗词,所以常常借诗词传情达意。
有一次,叶先生说谁有习作可以拿给她看。我就壮着胆子把自己写的那些幼稚的小词打印出来,带到课上。叶先生当场点评了我的《浣溪沙》《鹊桥仙》《鹧鸪天》《摸鱼儿》等习作。其中写得不好的地方叶先生就指出来,一二可取之处先生也会给予好评。如《摸鱼儿》一首,缘于妻子去唐山学习古琴的经历,全词是这样写的:
想江山、也应如旧,萋萋芳草无数。天风荡漾银河水,洒下一庭秋露。斜月度。但秉烛、殷勤说与平生语。幽期未许。又早发燕山,匆匆行色,误逐塞云去。
千年事,多少词情赋句。几番烟驿南浦。谁人梦断瑶台曲,谁更细传心绪。时近午。陪我子、山花南北东西路。封成尺素。待长笛声声,征轮滚滚,便是唤鸿处。
叶先生认为“天风荡漾银河水,洒下一庭秋露”和“山花南北东西路”写得不错,而“误逐塞云去”中的“误”字,用得就与实际情形不符。还有结尾“便是唤鸿处”一句,叶先生的评价是“生”,也就是生硬的意思。通过叶先生的具体点评,我不仅增强了诗词创作的信心,而且对于命意与用笔之间的微妙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于自然妥帖与生硬不通的区别有了更为直观的体认,这对于我个人的诗词研究来说大有裨益。
还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我写的《鹧鸪天》词,结尾是“从今执子描鸾手,蘸取流云染素衣”,我想要表达和所爱之人共葆高洁品质,对于其中的遣词造句颇为得意。叶先生看后问我,你的女朋友是会画画吗?我说不会。叶先生听后没有再说什么,而我却感到很羞赧。因为我是读到清代陈维崧词有“雕龙手压描鸾手”一句,便将这“描鸾手”一词放在我的词里,又设想出一个绘画点染的意境,而不顾与实际情况的出入。叶先生并未直接批评我,但她的一问却让我意识到无论研究还是创作,都离不开广泛的阅读与大量的积累,才有可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意志,而不能只拿一些别人用过的漂亮字眼为我所用。所谓“修辞立其诚”,叶先生常常提醒这一点,通过这件事我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于我为人、为学都是一个警醒。
后来,叶先生年事愈高,她门下的学生纷纷毕业,家中的课堂不再那样热闹与频繁。我也博士毕业,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工作,但我与“迦陵课堂”的因缘还在继续。自2022年1月起,《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连载叶先生于1989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诗歌史课程的录音整理稿精华,专栏就命名为“迦陵课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该专栏由我负责审校每期文稿,呈请叶先生定夺。在这个过程中,年逾九旬的叶先生多次通过电话或邮件告知修改意见,这种对待学问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读者认真负责的精神让我受到很大的教育。
2024年11月,叶先生与世长辞,但“迦陵课堂”的妙音永远不会消歇。叶先生曾说怀有高远理想的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不管别人还辗转在泥土之中,我只管自顾自地飞去;第二种是,尽管他会飞,但能抱着深厚的爱心降落下来与泥土之中那些凡俗的人们共处,而且不会沾染上那些污秽;第三种人是最了不起的,他不但自己能够高飞,而且要教会那些辗转在泥土中的人们,带着他们一起飞。”(《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我想,老师这一身份,应该就要做第三种人,而叶先生正是最好的老师。
叶先生的课堂,不仅在教学楼里,也不仅在她的家中。她的著作文章,字字俱在;音频视频,音容宛然。“迦陵课堂”是一个没有下课铃声的课堂,是一个充满诗词之美的宝库。叶先生以其高洁的品格与崇高的理想激励着我们,以其细腻精微、曲尽人情的讲解为诗词爱好者指出向上一路。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8/01/content_143100_246742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