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门大学生天津学习交流计划为津澳合作注入青春力量

记者 刘平
“作为热爱历史文化的澳门旅游大学四年级学生,十年前的天津之行对我们而言意义非凡。”日前,曾参加2015年首届澳门大学生天津学习交流计划的张文意和郭家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年来,我们的人生轨迹、职业规划与天津之旅紧密相连,这已成为我们投身事业的动力。”
让张文意和郭家述受益匪浅的交流活动,就是2015年6月,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倡议和指导下,天津市政协与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澳门中联办、澳门基金会、南开大学、澳门旅游大学共同组织的澳门大学生天津学习交流计划。十年来,学习交流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澳门青年心中播撒下爱国爱澳的种子,搭建了津澳青年交往交流交融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平台,在渤海湾和濠江畔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十年深耕
构建津澳青年交流长效机制
组织澳门大学生到内地学习交流,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青年交流活动。十年来,来自澳门高校的241名学子来到天津开展体验式学习交流,用脚步丈量津沽大地,感知天津,感知内地,用心体验天津高质量发展成就,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规模化与常态化方面持续发展,学习交流活动从首期12名参与者扩展至每期30人,覆盖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旅游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5所高校,已形成稳定的青年交流平台。
各有关方面注重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形成了“政府主导+高校承办+社会参与”的协同模式——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澳门中联办、天津市政协统筹协调,澳门基金会给予经费支持,澳门旅游大学协助选拔学员,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设计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天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构建起跨领域、跨区域的合作生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政协加强课程与活动体系化设计,以“专业提升+国情教育+文化体验”为核心,构建多维培养模式,在专业研讨中提高认识,在实践考察中拓展视野,在文化浸润中增强认同,在党史教育中深化理解。
十年足迹
播撒津澳文化交流种子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大家现场聆听讲解,爱国主义教育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展开;中新天津生态城、海鸥表博物馆、航天五院……大家实地参观考察,近距离感受科技创新、智能制造、老字号出海领域的无穷魅力,增加了对各自职业规划的启迪;杨柳青木版年画、京剧表演……大家近距离体验欣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澳门青年们说,自己的认知“升级”了,从“了解祖国”到“融入国家发展”,历史视野在不断拓展。
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王思菁说:“天津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一个缩影,先辈的无私奉献激励着我们珍惜和平、继续奋斗。我将把这份珍贵的记忆和学习经验带回家乡,为两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作为教育行政人员,我从那次经历中获得了启发,更懂得如何在安排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张文意说。
“作为银行服务业从业者,我从中开阔了视野,对不同地域的发展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我的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郭家述说。
十年收获
拓展津澳交流合作
“我们要进一步建好用好津澳交流平台,加强经贸、港口、人文等领域合作,携手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年来,每一期学习交流活动在实践中总结,在前进中拓展,以青年交流为纽带,为开展更深层次、更多维度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津澳两地深入合作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交流活动以实践赋能,从“课堂学习”到“社会贡献”。来自不同专业的澳门大学生,与南开大学学生共同设计调查问卷,参与沉浸式体验设计,拍摄宣传视频,还结合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特色,组织澳门项目策划比赛等,搭建起津澳青年交往的桥梁,为两地加强经贸、港口、人文等领域合作,注入了青春力量。
“此行强化了我传承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感。”来自澳门大学的李晓晴风趣地学着天津人喊她“姐姐”的情景,这里浓浓的人情味让她感到了家的温暖,“我定会再次来到这座有温度、有故事、有担当、充满人情味的城市,那时我将是助力经贸人文合作的一分子。”
“此次交流,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尽管澳门和天津地处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但我们同属一个祖国,有着共同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基因。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紧紧相连。我们会带着这份珍贵的回忆与收获,努力成为促进两地交流的使者,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澳门旅游大学周晓婷表示。
“有人问,澳门是什么门?我会说,澳门是祖国的南大门。打开它,走进去,里面是一片别致的风景。今天的澳门,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和谐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团结一心。我们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积极投身‘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津澳故事。”几年前,澳门大学潘伟峰的话语仍言犹在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