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讲 宋文彬整理
前几次,我们所讲的都是词曲在形式上和诗的不同。现在要讲的是它们在内容上的不同。其实,词和曲在内容上也有很多不同。形式是永远会影响内容的,因为词曲里面音节变化很多,不但是每句字数有长短的变化,不像诗都是齐言的,而且在长短的句子中,它可以是单式的句子,也可以是双式的句子,它的音节也有很多的变化,所以我曾经说过,它更适合传达一种纤细的、委婉的情思。
缪钺先生所著的《诗词散论》里面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论词》,这篇文章把词的一些特别的性质讲得很仔细,大家可以做参考。此外,夏承焘先生的《唐宋词选》前面有一篇序言,对诗词曲的特色也讲得很清楚,大家也可以参考。那么我还要说,除了因为形式造成了内容传达的情意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原因使得词曲跟诗的内容情愫不同,是什么呢?我上次在下课以前曾经提出来,只是没有讲下去,是它产生的环境背景不同。
《诗经》里面所收的作品是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的而且我们可以相信的最早的诗歌作品,《诗经》的国风里面有很多采的是各国的风谣。所谓风谣者,就是民间的歌谣。很多人以为,词以它产生的源流看也是歌谣。国风和词都是从民间的歌谣产生的,很多人都这样说,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清朝的张惠言。其实不只是张惠言,南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张炎的,他写过一篇作品叫《词源》。张惠言编过一本《词选》,在《词选》前面有一篇序文,是他的词学主张的集中表现。他们都认为词的起源是歌谣,《诗经》里的诗歌的起源也是歌谣,所以词跟诗是有相等的地位的。他们这样说的缘故,是要把词的地位抬高,抬高到跟《诗经》同等的地位。而你要知道,《诗经》在中国尊之为“经”,地位是很高的。但是我还要说,从《诗经》的时代距离词产生的时代有一两千年之久,因此它们所产生的环境是不同的。《诗经》所产生的时代是比较早期的社会,民间的风俗是非常淳厚而且朴实的,所以《诗经》里所反映出来的感情都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