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天津日报:赋景赋能,打造绿色生态空间
来源: 天津日报 2025年04月09日 第9版发稿时间:2025-04-11 10:00

  对话人:

  邵超峰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李 娜 本报评论员

  赋景赋能,打造绿色生态空间,是对城市肌理的重塑,有助于激活生态、经济、社会多维价值。

  李娜:春暖花开,沿城市绿道跑步健身,到口袋公园活动遛弯的人越来越多了。像这样的绿色生态空间,不仅美化环境,还连着城市功能、业态、品质。可以说,赋景也是赋能,对此您怎么看?

  邵超峰:“景”和“能”是一体的。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景”就必须深度嵌入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与生活品质提升的复合生态中,发挥更大功能价值。像城市绿道、绿地等生态空间,不仅让人们有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也提升城市生态品质,让城市更有吸引力,带动产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景”就是“能”。以生态为基底重构城市功能网络,通过创新、管理与人文的融合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活力、民生福祉转化,这样的“赋景赋能”深刻关注人的需求,让“人—城市—自然”的关系得以重构。

  李娜:生态手段正在代替“大拆大建”——见缝插绿,让居民推窗见景;引入绿色产业,盘活工业锈带等。赋景赋能,这个“能”如何赋,结合城市更新来看,可以找到清晰答案。

  邵超峰:城市更新中的“赋景赋能”,很重要的一点,需回答好如何让绿色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有机融合的问题。我们进行小微绿地、口袋公园等“针灸式”改造,以生态保护与修复激活低效用地,就是在以空间重构、产业激活、治理模式创新为切入点,来推动生态价值与经济、社会效益的深度耦合。这个过程,涉及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这类基础性工作,也涉及老旧厂房有效盘活、历史风貌建筑功能活化,核心在于把“沉睡空间”转化为绿色生产力和高品质生活载体,平衡好绿色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关系,用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李娜:新一代技术革命正在改写生态更新的规则,也为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带来更多可能。依靠技术创新、设备升级,工业废水“变废为宝”,“污染大户”成“环保标兵”……有了新技术、新产业支撑,城市更加绿意盎然。

  邵超峰:以“绿色”为核心的新技术扩大了优质生态产品供给,降低了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基础。像新能源汽车产业,受益于电池、电动驱动等绿色技术不断实现突破,其大规模应用又推动电池回收、充电桩等绿色技术发展,成为助推生态环境改善的一分子。而农业因为推广生态模式,使用绿色防控技术,保护了土壤水体,更保障了农产品品质,实现增值。通过技术渗透、产业重构与经济生态协同,生态空间由单一环境治理转向系统性价值跃升,形成“绿色生产力—生态承载力—经济新动能”的良性循环。这也是通过创新将生态约束转化为发展机遇,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

  李娜:赋景赋能的最终落点,是让良好生态环境更好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群众是绿色生态空间的享有者,也是实现赋景赋能的主体。如何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邵超峰:绿色生态空间的打造,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理应升级为社会“大合唱”,也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公众的协同,实现生态保护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创造”的跨越,才能做到可持续、高质量的赋景赋能。不久前,天津港保税区一购物中心组织千名市民低碳夜跑,并在线上同步发起“公益林云浇水”行动来助力荒漠化治理,就是一种很新颖的形式。各种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通过搭建低门槛参与平台、设计利益共享机制、培育全民生态素养,将“自上而下”的规划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群行动有机结合,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发力、社会协同的多元共治格局。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4/09/content_143094_2048073.htm

审核:韦承金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一行来访
格拉斯哥大学副校长来南开访...
南开大学“感念大师”系列奖...
我校教育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
陈雨露带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
我校开展“筑牢青春防线 共护...
南开三人入选第十届中国科协...
我校参加教育部2025年全国教...
人民日报:陈雨露:在理论和...
南开大学联合发布《中老年癌...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