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 讲 宋文彬 整理
“士行尘杂,不修边幅”
我曾经写过《温庭筠词概说》,因为温庭筠是《花间集》里面第一个重要的作者。温庭筠,今山西太原人,他本来的名字叫做岐,后来改名庭筠,字飞卿。他曾经屡试不第。可事实上,他的文章写得很好。他还喜欢在考场里面替人家做文章,所以后来主考官就让他单独坐在一个地方,不让他跟其他考生一同坐。
史书上说他“苦心砚席,尤长于诗赋”,他读书很多,喜欢写作,尤其长于写作诗赋。他的诗赋都写得非常好,他的诗与晚唐的作者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他的赋也写得很好,除了赋以外,晚唐时期流行的骈文,他也写得很好。当时骈文写得比较好的有三个作者,一个是李商隐,一个是段成式,还有一个就是温庭筠。因为他们三个的排行都是第十六(古代的排行是连堂兄弟也排进去,一排经常要排到十好几名),因此当时有一种骈文的体裁就叫“三十六体”,就是说三个排行十六的人写的这种文体。由此可见,温庭筠确实是文学方面的天才。
史书上还记载着说,“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当温庭筠刚来到首都长安的时候,长安的人都“翕然推重”。你看这个“翕”字,上面是一个“合”字,下面是一个“羽”字,好像鸟都飞在一起,翅膀都并在一起的样子,所以说,“翕然”就是集合在一起的意思。温庭筠刚到长安的时候,长安有名的人都集合在一起赞美他,大家的意见完全一致。可是温庭筠这个人“士行尘杂,不修边幅”。什么叫“士行”呢?“士”就是读书人,“行”是指品格。当时的读书人都比较重视“士”的阶层地位,士是读书人,读过圣贤书的人,他们应该对于自己的品格有一种持守。“尘”就是说如尘土一般污秽、低下,“杂”是说杂乱,中国古代对士人品格的要求很严格,说温庭筠“士行尘杂”,就是说作为一个读书人而言,他的品行不够好。
“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几位词人是被大家认为品行不好的,温庭筠就是其中一个,后来还有一个就是柳永。在一般的中国传统道德里面,温庭筠和柳永被认为品行上有污秽的地方,可是如果我们从词这种韵文的发展来看,温庭筠和柳永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作者。他们都是懂音乐的,而音乐与词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诗歌,在很早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配合音乐,在一个乐谱里填写歌词。诗,当你有一种感动就可以写,中国有乐府诗和“诗三百”曾经被搜集起来,配合着音乐歌唱,可那是后来的人给它们配上了音乐,并不是先有一个曲调然后去填词的。而词这种东西,是先有一个乐曲的调子,然后再把歌词填到音乐的曲调里面去。不懂音乐的话,就只能够死板地照猫画虎,看人家用一个平声你就用一个平声,人家用一个仄声你就用一个仄声,人家说平平平仄仄,你也说平平平仄仄,人家说平平仄仄平,你也说平平仄仄平。你不敢多一个字,不敢少一个字,也不敢把平仄换一个字。因为你不懂得音乐,所以你只能按照死板的格式来填。
可是懂得音律的人,他知道这个乐调什么地方可以延长,什么地方可以缩短,什么地方应该提高,什么地方应该压低,什么地方用平声合适,什么地方用仄声合适。所以在给某个曲调填词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很多的自由和自信,知道怎样改变、怎样扩展,可以超出原先的词律样式,但是填的词依然可以歌唱。温庭筠喜欢音乐,经常去听歌看舞;他懂得音乐,能够作曲子,而曲子要靠这些漂亮的歌女唱出来,因此与歌伎酒女过从甚密,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形。而也正是因此,他便落得恶名,所以史书上说他“士行尘杂”,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逐”的意思本来是追随,在音乐上来说就是配合;“弦”就是弦乐,琴瑟之类的都是弦乐,“吹”指的是笛箫之类的管乐。温庭筠能够配合弦乐和管乐,“为侧艳之词”。
中国古代说到“艳”和“美”,性质是不大一样的。“美”有一种比较正派、严肃、崇高的意义。“美”是品质和外表的表里如一,所以说美人香草。至于“艳”字,则是比较注重外表的鲜丽,而且“艳”带有一种比较炫惑的性质。 “侧”是偏侧的、倾斜的、不正规的意思。中国人一旦说到“艳”,常常加上另外一个字,“香”,说到“艳词”的时候就说香艳之词。当然不仅是词,评价其他文体也会用到这个词,像评价小说,说香艳的故事的时候一般是指比较浪漫的、有关男女情感的故事。
时号“温八叉”
温庭筠这个人在品行上不大检点,在外表上不修边幅。他生活浪漫,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史书上还说他“屡年不第。徐商镇襄阳,署为巡官。商知政事,用为国子助教。商罢官,贬方城尉,再迁隋县尉,卒”。 温庭筠参加了很多次考试,都没有考中。徐商是一个人的名字,当他镇守襄阳,就是在襄阳做军政长官的时候,把温庭筠的名字写在政府人员的名册之中,任命他为巡官。后来徐商“知政事”,当了宰相,就让温庭筠在国子监做助教。再后来徐商被罢免,温庭筠失去了依靠,就跟着被贬为方城尉。尉,是县尉,一个县的主官叫县令,辅佐他的人就叫县尉。后来温庭筠又到了隋县去做县尉,不久就死去了。
历史上还记载,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庭筠的文字写得非常艳丽。唐朝是以诗赋取士,考试就考作诗和作赋。考试时不光给考生限制一个题目,还要限韵,要求考生在这个题目和这个韵的范围内当场作出诗赋来。这个由朝廷规定的韵,就叫做官韵。限韵的写作当然比自由用韵更难一些,但是温庭筠每次在考场押官韵作赋,总是作得很快,传说是“凡八叉手而八韵成”。那时候的考试,一般来说,要求在诗赋里押给定的八个韵字,他就叉一下手,想出两句话(旧诗两句押一个韵),他叉八次手的时候,一首含有八韵的诗就写出来了,所以人家把他叫做“温八叉”。
温庭筠以清新的曲调作歌词,开五代两宋词的新声,所以词之兴盛与温庭筠有很密切的关系。词发展的初期,是在唐代,词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其曲词一般都不够典雅,甚至是鄙俗的。要一些文士来为这些鄙俗的曲调配词,不是像温庭筠这样“士行尘杂”的人,也没有勇气去写。只有温庭筠这样的人,能够以文士的修养和才华,凭借写作的感情冲动去为那些鄙俗的曲调填写词句,所以,词从鄙俗的民间俗曲转到文士的手中,我们无论如何不得不承认温庭筠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你喜欢他的词也好,不喜欢他的词也好,你说他的词好也罢坏也罢,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温庭筠在整个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不能被抹杀的。
温庭筠为人代笔
很可惜,温庭筠的词传下来的不是很多。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八十首左右的作品,都是收录在《花间集》里面的。这些作品里确实有一些我们可以相信是温庭筠的作品,但有的不一定是他的作品。根据近代研究词学的学者林大椿的考证,大概有七十首左右是温庭筠的作品。在这七十首左右的作品里,他所用的调子有十九个之多。而且这十九个不同的调子,形式上的变化非常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因为在他以前,中晚唐的作者虽然也写词,但是那些词的形式跟诗是很接近的,到了温庭筠,他所扩展开来的音乐的曲调完全脱离了诗的形式。在形式上有两个字一句的、四个字一句的、六个字一句的、三个字一句的、五个字一句的、七个字一句的,变化非常之多。
温庭筠的《菩萨蛮》一共有十五首,这十五首歌词,其中的十四首据说是代人所作,传说是这样的。谁说的呢?五代的时候有一个叫孙光宪的,也是一个词人,他写了一本书叫《北梦琐言》。《北梦琐言》是一本笔记性质的杂记,在这本书里,孙光宪记载了关于温庭筠的一段故事: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当时有一个宰相,他的名字叫令狐绹,就“假其新撰密进之”。“假”,是借用;“其”,是个代词,指温庭筠;“新撰”,就是新写的作品;“密”就是秘密地,不让人知道;“进”是说献给皇帝。就是说,唐宣宗喜欢《菩萨蛮》的歌词,叫人给他写新的歌词,而当时的宰相令狐绹自己不会写,就拜托温庭筠给他代笔,并把温庭筠的作品偷偷献给皇帝。
“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令狐绹警告温庭筠,不要把代笔的事情泄露出去,可是温庭筠是个很浪漫的人,他就对别人说献给皇帝的词不是宰相写的,而是他写的。“遽”,就是突然发生的事情,不应该发生而发生的事情。所以从此之后,令狐绹就疏远了温庭筠。温庭筠还说过这样的话,说“中书堂内坐将军”,“中书堂”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他说在宰相的办公室坐的是一个将军,“讥相国无学也”,讥笑这个宰相没有学问。
说说《菩萨蛮》
我们现在来看温庭筠的一首《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是什么?因为说得不够清楚,所以让人有很多种不同的联想。
第一,有人想起一句词“一双愁黛远山眉”,“黛”是青黑色的意思。说是有一个女孩子,有一对描画着黑色的、形如远山的眉毛,带着忧愁的表情。“愁”是表情、“黛”是颜色、“远山”是形状。所以有人就说,温庭筠写的这个“小山”就是眉山。第二,有人说这个“山”是枕头,是山枕。还有第三种可能,是屏山,是折叠的屏风。
对这个“眉”,或者是“枕”,或者是“屏”,他没有写,只写的是“山”,“山”是一个形状、一种直觉。温庭筠的词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标举名物——标举出几个名物代表几个东西,不做详细的说明,完全是用一种直觉。“小山重叠金明灭”,“金明灭”也只是眼睛所看到的、视觉的形象。
“鬓云欲度香腮雪”。他主要说的是头发,一般如果说头发,是像乌云一样的头发,形容词在前面,被形容的名词在后面,应该说是“云鬓”,但他说的是“鬓云”。如果用现代的新诗人的观点来说,温庭筠是非常现代派的,句法比较新鲜,而且更富于形象化。当你睡觉的时候,如果是黑天,你睡得很安稳,可是忽然间有光线照进来,你就睡得不安稳了,可能被光线惊醒。当将要醒还没有醒的时候,这个女子开始在床上翻身,因为她晚上睡觉将头发解开了,也许她本来向一面睡,等到日光一闪动,她在床上一翻身、一侧身,很长的黑发这样一动,“鬓云”就要“度”,要滑过她的脸、腮。如果我们说乌黑的头发掩过了她的香腮,“香腮”是形容词在前,名词在后,“香”是说气味的感觉,“雪”是腮的颜色,形容女子的肌肤很洁白。你用普通话说“雪白的香腮”,多么俗气,多么平凡。如果这样说,“香腮上的白雪”,感觉就不同了,这是温庭筠的特色。
下面他说“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像这样一首香艳的词里面可不可能有托意,能不能代表什么比较深的情意?这个女子起床是“懒起”,梳妆是“迟”。从中国的传统来说,“懒”字和“迟”字构成一种情调,从表面上来看,温庭筠所反映的是晚唐奢侈的、淫靡的社会风气之下士大夫的生活,有值得我们注意的时代背景,那个背景可能是不正当的、病态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有很客观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在欣赏它的时候,在基本情调上,它可以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和感动。同样是晚唐的诗人,跟温庭筠大约同时期的诗人杜荀鹤说:“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春宫怨》)后面还有四句,这里只把与温庭筠这首词有关的几句介绍一下。
这首诗是说宫中女子的怨恨。中国古代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选了天下最漂亮的女子进到宫里,但皇帝不能每天接见三千个美女呀,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皇帝宠爱杨贵妃一个人,那另外的女子如何呢?她们就都有了宫怨。
读诗词要知道历史、文化背景,女子被选进宫而得不到皇帝的宠爱,就如同一个臣子得不到皇帝的重视。所以这首《春宫怨》写的是君臣之间失意的悲哀,而他是用一个不得宠爱的女子来作比喻。“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我在很早的时候就被我的美丽耽误了。为什么因为美丽反而被耽误呢?因为美丽的女子一般不肯以低下的、谄媚的姿态去求宠,不肯用不正当的姿态去博取别人的宠爱。就是说,一个有品德的、真正的好人,不能因为讨别人的喜欢而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做不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美丽的女子反而被耽误的缘故。“欲妆临镜慵”,当我要化妆的时候, “临”就是对,对着镜子就觉得懒,“慵”恰好是懒的意思,我就懒得化妆。为什么懒得化妆呢?这就要说到中国的传统了,中国有这样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个士人,有才干、有理想的人应该为他的知己而牺牲。一个女子则是 “为悦己者容”。要知道,在中国古代,臣的地位如何是由君的欣赏和任用决定的,妻的地位如何是由丈夫的喜爱决定的。因为价值要建立在被欣赏的基础上,要有人欣赏我,我才有价值,所以士就“为知己者死”,女子就为喜欢她的那个人“容”。“容”本来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用,就是化妆,女子愿意把她最美丽的一面给最能欣赏她的人看,所以“女为悦己者容”。
可是,现在“承恩不在貌”,能够蒙受皇帝宠爱的不是美丽的女子。美丽的女子因为本身很美丽,就不肯用卑下的手段去博取宠爱,那些不美丽的女子却采用低下、谄媚的手段得到了皇帝的宠爱。所以“承恩不在貌”,蒙受皇帝宠爱不在她有美丽的容貌。“教妾若为容”,“妾”是女子的自称,“容”是化妆,“若”是疑问的代词,是谁的意思。“若为”就是为谁,教我为谁化妆呢?因为他不懂得欣赏真正美丽的东西,就是化妆了也不被认识。这首诗是说才士不被任用。
有了这样一个传统,温庭筠的词就很妙了。他所写的情调与美人知遇的比喻相合,所以他说这么美丽的女子“懒起画蛾眉”,她懒得起来描画她的蛾眉,“弄妆”中的“弄”字其实也写得很好,“弄”者,有一种玩赏的意思。女子一边化妆一边自我欣赏,她描一描眉,照一照镜子,擦一擦胭脂,再照一照镜子,所以叫“弄妆”。深一点浅一点,她都要欣赏一番。因为是这样的缘故,所以“弄妆梳洗迟”,她梳头洗脸化妆耽误了这么久。因为她也不工作,只是“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你要从表面看是要批判她,可是要知道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是怎样的一种情调,是怎样的一种比喻和暗示。
这首词后面一转,既然说是“女为悦己者容”,那么没有人悦己,你就可以蓬头垢面了?就可以脸也不洗,头也不梳了?你要知道中国文化的传统,要知道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传统,古人说“兰生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最美丽的兰花是生在一个空寂无人的山谷之中,既然是无人的空谷,有人欣赏兰花吗?没有,它的香气没有人闻到,美丽的花朵没有人看到。没有人看到,它就可以自甘堕落地腐朽了吗?不是,他说兰花生于深林空谷之中,虽然没有一个人看见它,它不能因为没人看到它自己就不香了,因为“芳”是它的本性,是它的本质。天下纵然无人欣赏,它的本质仍然是好的。这是中国士大夫更高一层的品德。所以,纵然梳妆的时候无人欣赏,还是要“妆”。
温庭筠的这首词很有层次,从早晨日光的破晓,到女子在床上的动作,起来梳妆慵懒的动作,“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真是写得非常美。妆化好了以后,还要在头发上戴花,戴上花以后要照一照花戴的位置是否合适,所以他说“照花前后镜”,看看头发是什么样子。
下一句是“花面交相映”,“交相”两个字使我想到唐代另一位诗人用的类似的句子。杜甫说:“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春日江村五首》其三)杜甫的诗真是精力饱满,感情充沛。他说,我要在我住的房前种竹子,而且绿叶要茂密地交叉在一起,“种竹交加翠”。我要在我房前栽出桃树,开出红花,是新鲜、灿烂的一种红色。这种精力饱满、感情充沛,这种对于美好的追求,真的是了不起。很多人无论做什么都不肯用最诚恳的态度去做,都不肯把自己真正的力量付出去做,什么事情都想欺骗和敷衍,这是社会和个人之所以堕落的基本原因。所以杜甫说“种竹”要“交加翠”,“栽桃”要“烂漫红”。
“花面交相映”是说,头上的花和美女容颜的面貌是“交相映”。我们说“花光人面”,花的光彩和人脸上的光彩是相互映照的,花因为有美丽的人而显得更美,人也因为有美丽的花而更加美丽。
后面写到穿衣服了,“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帖”字有两种解释,一个是熨帖的意思。中国古时候熨衣服的熨斗当然不是现在的电熨斗,是一块铁,平的铁板烧红了可以烫平衣服。还有第二种意思,是贴附在上面。贴附与衣服也有关系,衣服上面有花样,就是刺绣好的图案,把它贴附在面料上,叫做“帖”。“绣罗襦”中的“罗”是一种丝织品,很薄、很柔软。“绣”是说上面有绣花。“襦”是短袄,上身穿的,古代女子上身穿“襦”,下面还有一个裙子。“鹧鸪”是一种鸟,“金鹧鸪”是说 “绣罗襦”上的花样是金色的鹧鸪鸟,不仅是金色的鹧鸪鸟的图样,而且是一对一对的金色的鹧鸪鸟。
在这首词中,你说这个女子是欢喜,还是悲哀?温庭筠并没有用表达欢喜和悲哀的字。虽然这首词表面上写的只是一个女子的穿衣、簪花、照镜,可是她有这么多本质上的美好,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中国一个悠久的精神传统,这是很难得的。
图①《温飞卿诗集笺注》中,辑录了温庭筠的词和文作为附录。
图②温庭筠画像。
图③《温庭筠全集校注》中的温庭筠词绝大部分辑自《花间集》。
图④叶嘉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