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天津日报:“后疫情与‘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学术论坛举行 新形势新任务呼唤新思路新作为
来源: 天津日报20200710 9版发稿时间:2020-07-12 12:11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开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同时面临着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日前,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城市经济学专委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主办,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后疫情与‘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学术论坛上,多名专家学者就后疫情时代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讨。

  京津冀国家战略大势

  协同发展进入深水区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着眼全国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六年多建设,京津冀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了突破。然而,在新的发展阶段,与较为成熟的大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原所长肖金成研究员认为,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至今仍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以及未来所要达到的目标具有指导意义。一是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力度为主线,以构建强调体制机制为抓手。二是六个着力,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最终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城市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一体、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孙久文教授指出,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个终极目标,就是要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基于世界城市群相关标准来对照京津冀发展情况:一是标准就是世界级城市群标志是有1至3个两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二是中心城市的GDP占整个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三是城市化水平达到70%;四是城市分布的形成圈层结构。京津冀城市群规模与结构存在一定问题,除了北京和天津外,其他城市结构与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仍有差距。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城市经济学专委会主任、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教授进一步解释了构建世界级城市群背后的原因:一是南北差距大,过去说的区域差距是指东中西差距,和中西部沿海差距,现在南北差距也很明显。京津冀地区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战略理应要承担义务。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亟待解决与长三角、粤港澳差距。首先,整体实力存在差距;其次,交通基础设施存在差距,市场辐射率和外向型经济外向度亟待提高。三是从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发展后劲不足。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投入较高,但是产出率较低。

  区域经济发展走势

  京津冀应化危为机砥砺前行

  综合判断,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处在了化危为机的关键时刻,要正确认识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提出新措施,增强协同发展的动力、实力、创造力、聚集力和吸引力。

  南开大学周密教授认为,三地在价格信息传递、要素流动、企业主体地位、市场平台联动等方面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形成明确的三级政策目标指引、横纵向多维度的协同政策内容、供需双侧结合的多元政策工具组合、三阶段合理推进的政策实施以及集聚促进型的政策效应。三地在协同战略上应从分散探索转向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层改革;在协同路径上从供给侧的产业协同转向需求侧的消费协同;在协同范围上从点状中心转向黄金三角区域支撑;在协同节点建设上从单节点建设转向轴带—节点融合;并在协同空间、领域、动能等方面形成系列亮点。

  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田学斌教授强调后疫情时代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侧重点是聚力协同。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京津冀地区整个制订公共卫生的协同,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向市场主导转型,构建一个内生协同发展机制。三是河北营商环境要进一步改善。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副教授从非首都功能疏解角度指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当前发展面临着相关制度壁垒及北京郊区发展诉求导致中关村企业较难转移、等产业承接能力导致中关村企业较少转移、更多地方政府推动三地合作导致中关村企业转移缺乏持续性等困境。

  区域产业链构建趋势

  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石”。必须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区域配套深度融合,提升区域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夯实区域经济增长的根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教授认为,发展阶段及发展定位导致产业协作难度较大、市场力量发育不足、产业链分工格局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不足、缺少完备的制造业支撑、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衔接等。他提出要制定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完善政府间产业协作联动机制、鼓励重点产业链与主要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江曼琦教授建议,一是以扶持、疏通区际骨干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的堵点断点为抓手,积极引进供应链缺失、升级项目,夯实产业链的基质。同时围绕供应链部署资金链、优化物流链、畅通信息链,多链协同,确保区际骨干供应链的稳定,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平稳有序发展。二是围绕区际供应链部署区际协同创新链,提高创新活动有效性,使京津冀地区从参与全球供应链向参与全球创新链跃迁;同时,鼓励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区际骨干供应链升级再造,培育数据驱动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兰冰教授则从产业链构建拓展多链条融合发展等角度提出了建议:一是以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协调发展为引擎,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水平,围绕产业链培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拓展价值链,实现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升级相辅相成、协同并进,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 二是建立区域创新共同体,注重地区间在“原始创新—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链条上进行科学合理分工,促进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转变,注重新经济产业体系建设与创新能力培育之间的协同发展。三是三地携手共建与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对外开放新高地,综合考虑口岸功能、产业基础与新技术革命趋势等因素,加强口岸合作,促进口岸服务功能和水平全面提升、口岸港产联动带动经济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口岸腹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更好发挥口岸服务区域开放的作用。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贵教授也从多方面角度提出区域产业链构建建议,一是抓住新基建的机遇,加快推进雄安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吸引力。二是加快聚集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要素,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引育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能。三是加快推进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区域配套深度融合。

  报纸电子版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0-07/10/content_159_2967418.htm

编辑:乔仁铭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党纪学习教育】校党委理论...
【党纪学习教育】校领导指导...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