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 、校长曹雪涛向叶嘉莹女士致聘终身校董聘书
【文汇网讯】(香港文汇网记者 张聪 天津报道)时值全国第35个教师节,10日上午,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四十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叶嘉莹表示,这两年生病的原因,不敢再说努力地工作,如果我幸而不死、身体得以恢复,希望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我希望中国的吟诵不要失传,不然我真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
1979年的春天,叶嘉莹女士首次来到南开大学执教。整整四十年光阴,叶女士与南开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今年是叶嘉莹女士归国执教四十周年,也是她的九十五岁华诞。研讨会上,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到场祝贺,致敬女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本色,以及坚持不懈弘扬中华诗教的精神。
研讨会上,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 、校长曹雪涛向叶嘉莹女士致聘终身校董聘书。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表示,叶嘉莹女士是中华古典诗词的吟诵人和传承者,从教七十余载,甘做中国古典诗词的「摆渡人」,在后学者心中播撒「诗」的种子,唤醒了更多人对「诗和远方」的热爱与向往,培养了大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研古典文学的优秀人才。
「叶嘉莹女士在古典诗词领域取得的巅峰造诣,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曹雪涛在致辞中说,叶嘉莹女士是南开学人的杰出代表与骄傲,更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楷模与榜样。希望投身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的晚生后学能够共同努力,让中华诗教在新时代薪火相传。
叶嘉莹致辞,南开大学供图。
作为叶嘉莹女士的弟子,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致辞中表示,从大陆到台湾,再到北美,又回到大陆,诗词是叶嘉莹女士一直不变的「行李」。他指出,中国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人山人海,都是每一个时代就这么几个寂寞者,最初像火柴。当文化的薪火之堆有些暗淡时,去把它点亮。「一路走来,叶女士像一根火柴,一路点亮,并聚拢成为一把火炬,她所做的事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事,而是中华民族缝隙处的胶水,隔阂处的桥。」
活动现场,叶嘉莹女士身着菡萏色长袍,在大家的簇拥和众人的注目下坐着轮椅缓缓步入现场。叶嘉莹说,记得我曾经90岁生日的时候说过,我今后还要更加努力工作。我现在95岁了,因为这两年生病的原因,不敢再说努力地工作,但如果我幸而不死、身体得以恢复,希望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
作为一名执教已70余载的古典诗词教师,叶嘉莹觉得有些对不起她的学生,「以前我上课没有怎么教学生吟诵。中国的古典诗词本来是以吟诵为主的,吟诵不是歌唱,不是现在把一首诗编成一首歌来唱,它是真正有平仄韵律、含著作者内心感发的吟诵,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伴随着声音出来的。」
「我希望中国的吟诵不要失传,如果这次我的身体可以恢复健康,我想要把我所有留下的从古至今的诗词歌赋的录音整理出来,能够为国家、为后面的年轻人留下一些我们中国几乎失传的吟诵,不然我真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叶嘉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