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也可以这样讲 每一堂课都坐满了人
正值酷暑,南开大学第二公共教学楼B206教室里学生们济济一堂,热情不减——每周一、三上午在这里开设的两个学时的《中国发展》课程深深吸引着他们。这间可容纳150人的阶梯教室,被前来听课的学生坐得满满当当,有些学生没选上就在旁边“蹭课”,而在学校津南校区的公共教学楼C503教室,还有110余名学生同步远程听课。
日前,南开大学利用夏季学期开设“中国发展”课程。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校长曹雪涛,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克欣,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义丹,副校长许京军、朱光磊、李靖,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前校长龚克,8位现任和前任校领导分别走上讲台,从教育、科技、文化、安全、政治、能源、生态文明等角度,回顾中国发展,阐释中国发展,展望中国发展。多位校领导集体给本科生上课,这在南开大学还是第一次。
课程细节融入价值引领
这门课程为什么吸引你?“因为能引领我们思考”,2017级化学学院本科生高榕志在听完龚克“生态文明:发展历程与青年责任”的讲座后感触很深。
“中国发展”课程负责人之一、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寿涛介绍,“我们在前期进行了充分的课程设计,各位主讲人按照主线,结合自己的领域展开讲解。课程中,主讲人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融入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慕课”实现两个校区同步开课
本次“中国发展”课程利用慕课技术,实行八里台校区和津南校区同步开课,共有来自18个学院的260余名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
“这样的课堂,老师不再可能照本宣科。”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川勇介绍,主讲人除了聚焦自己的专业领域,还必须对知识背后的历史乃至科学文化都有深厚积累,还要考虑与学生的互动效果,需要主讲人认真研究课程、专心备课。值得一提的是,本门课程有着强大的授课团队。“这是我们第一次邀请校领导为全校本科生进行通识类课程授课,他们的‘大咖’魅力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也为我们的教师开了个好头儿。”孙寿涛介绍说。
“在‘中国发展’课程所有课时结束时,我们还向全体上课同学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孙寿涛说,“同学们会围绕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课程环节等内容分享自己的体会和建议,我们也想从他们的反馈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期待为大家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打造课程思政典范 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合力
近两年,南开大学力图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打造“混合课堂”,鼓励专家、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开发新生通识课程和优质示范课程。“我们计划在下学期,邀请各学院的院士们向本科生开设通识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合力,全力打造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体系。”李川勇说。
据了解,未来南开大学还计划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立项,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发现活动、建立“课程思政”奖励激励制度等举措,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新报记者 刘德胜 通讯员 郝静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