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社会科学报:聚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听觉转向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发稿时间:2017-11-22 09:55

  记者 张聪 通讯员 王姮

  近年来,听觉文化研究异军突起,成为继视觉文化之后又一研究新范式,在文化研究、社会学、文学、艺术学、传播学等学科领域持续引发诸多学术增长点。为深入探讨当代听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发展前景,“2017年听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天津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听觉文化的意义与表征、声音技术的发展与延伸、听觉文化研究的应用与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推进听觉文化理论研究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从声音与听觉的关系问题入手,选择摇滚乐、流行音乐和梵音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对声音文化的编码方式与生产机制,以及这种机制随社会生活变迁而呈现的文化逻辑进行了考察。在他看来,现代声音技术以其独特而有效的编码逻辑,显示了对自我意义的渗透、改造和创生。声音成功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定,以千变万化的差别实现去差别化,从而创造出一种“听觉中心主义”的文化形态。

  对于“听觉转向”合理性,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军认为,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噪音开始进入乐音领域,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在吸纳噪音中的杂音之后,声音更具包容性,同时也消解了传统声音美学的美学维度。声音美学的解构之始,正是听觉文化诞生之日。听觉文化关注的声音并不局限于乐音,即并不强调声音的美学之维,更重视作为声音的主体的人的听觉行为。所谓“听觉转向”,必须要建立在翔实的学术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

  夏威夷大学玛诺阿分校教授理查德·拉思对听觉方法史和听觉的历史两个概念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前者是一种通过听觉理解历史发展的方法,后者聚焦于人类听觉如何随历史发展发生变化。这两个方向通力合作,为听觉文化研究创造了动态的、多维的研究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敦从声音批评理论与听觉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切入分析。他表示,声音批评理论侧重对听觉主体的研究,而听觉文化研究侧重思考社会现实,二者都内在地统一于广义的听觉文化研究之中。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燕迪从听觉的本质属性对音乐的美学品格进行了分析。从听觉的本质属性看,音乐的高度精神性和感官性,这两个看似位于人类心智两个极端的范畴,在音乐艺术中被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李牧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听觉文化研究提出了构想。他认为,声音是与特定社会文化语境和民众群体紧密相连的地方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声音景观文本分析

  人际听觉沟通中传递的声音与气息发自肺腑深处,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感性特征,是文学艺术研究应当特别关注的对象。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傅修延以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国王在听》为文本,分析小说中关于听觉的书写,对应了声学家和符号学家总结的因果倾听、语义倾听和还原倾听三种模式。他认为,现代人的听觉感知不断钝化,对书面文本的聆听也日趋麻木,因此卡尔维诺作品中的“语音独一性”更应该得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等领域的重视。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陈小眉以《东方红》等三部音乐舞蹈史诗为例,阐释了中国红色经典艺术作品中的听觉和视觉想象。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千野拓政以鲁迅等作家的作品为例,从听觉向视觉转型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由听觉到视觉、再由视觉回归听觉的创作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勇从本雅明的理论视角重新解读了赵树理其人其作。他表示,赵树理重视对自己亲历经验的“默写”,并始终以讲故事的方式行使忠告读者之职,以“说—听”的写作方案实现了创作技术的转换。

  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小华看来,中国文人画存在着一种“非视觉性”的特点,其对于内在虚静世界的艺术追求契合了音乐抽象性与抒情性的二元性格。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学院讲师杨会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有声出版与文学的听觉化转型,称声音对文学接受者的专注力和理解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暨南大学讲师吕甍以电影中的科技怀旧声音为文本,表示电影人精心选择这些声响的目的在于使它们能够引起某种共鸣,收获情感回应。

     http://ex.cssn.cn/zx/201711/t20171122_3749996.shtml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教授入选全国“青马工程...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