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文化报:“进校园热”的“冷”思考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17年6月19日3版发稿时间:2017-06-20 16:06

新编京剧《狄青》走进南开大学活动现场 李妮 摄

  刘 佳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提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迅速升温的传统艺术“进校园热”令人鼓舞,但在“热”的同时,我们也不妨保持一份冷静的思考。

  什么样的传统艺术

  适合进校园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面前,学生是热切而茫然的,五花八门的文化产品确实都是中国的,但不一定都能代表中国,对文化产品进行甄别,筛选出那些有资格进入大学课堂的内容,是文化教学的基本前提。如果我们希望学生看到的传统文化是美好的、健康的、积极的,就不能仅凭热情,把所有文化产品一股脑灌输给他们,而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那些能代表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容。

  有些传统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岁月中、在一代代艺术家手中经过锤炼,成为足以代表民族美学风格和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应该充分加以展示介绍,而有些艺术形式,可能也很传统,却因先天局限而无法在形式、内容和品格上完全摆脱粗糙、粗鄙、粗俗,让学生接触这样的艺术形式就要格外小心,否则很容易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违背了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初衷。即使同属一个艺术门类,选择哪种艺术产品进校园也要有所取舍。就拿最热火朝天的戏曲进校园来说,新编剧目进校园正在成为一项非常时尚的活动,这有利于扩大对新创剧目的宣传力度,也有助于实现以新戏吸引新人、陶冶新人的效果。笔者曾参与新编京剧《狄青》走进南开大学活动,一出彰显大局意识、团队精神,充满家国情怀、英雄主义精神的新编武戏,经过主创人员深入浅出的阐释,瞬间与年轻的心灵一拍即合,使学生们在艺术审美过程中接受了一次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然而,众多新剧目毕竟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一出新戏是否可以进校园,不应只关注它是否在呈现方式上求新,而应看它能否把符合时代精神的正能量传递给年轻观众。

  “进”校园还是“在”校园

  文化艺术熏陶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两次进校园活动即便再声势浩大,影响力和渗透力毕竟是有限的。与其让进校园活动成为浮光掠影,不如建立健全大学传统文化教学的长效机制,发挥大学本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等方式促使其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传统文化的火种在大学校园生生不息。如果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能密切结合、相辅相成,以课堂教学确保文化传播的系统性、准确性,以课外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文化传播将获得更广泛的参与性和更强的互动性。

  从2014年开始,笔者先后参与组织了多场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邀请社会各界群众参与,如今“盛世雅韵中华情”“青春国粹喜相逢”已成为新的校园文化品牌。我们发现,课堂上的铺垫越充分,针对性越强,活动的效果就越好。活动之前学生对相关艺术形式的基本规律已有所了解,现场效果热烈而融洽,不像某些毫无铺垫的进校园演出总面临冷场的尴尬。此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艺术水平虽无法和专业演员相比,但他们走上舞台却意义非凡,学生们会因此感到,原来这些传统艺术离自己并不遥远,连老师们都愿意为此勤学苦练,说明这些艺术值得深入了解和钻研。他们对传统艺术的认同感越强,就越容易树立起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意识,并主动结合切身感受去影响其他人。此外,学校应向社会敞开大门,将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课堂向市民开放,以此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带动全社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展示”还是“阐释”

  大学生有着突出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不满足于仅仅参与欣赏和体验,而希望能够真正了解、理解,进而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如果我们把传播目标定得过低,仅仅以讲过多少次、演过多少场为评价传播效果的标准,而不深入分析究竟传播了多少文化,忽略了中国文化内涵的渗透与影响,就必然与学生希望了解深层次文化现象的心理期待不相符合。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仅满足于展示戏曲服装、手工艺品等直观易懂的文化符号,而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开发富含情感与文化内蕴的符号,传播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其实,每一种文化成果都来自于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创造过程,都反映着华夏儿女的智慧与汗水,我们在展示这些成果的时候,完全可以对与之相关的人文精神进行阐释。换句话说,当饮食文化、书法绘画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中国”“笔尖上的中国”,而成了“心尖上的中国”时,一定能唤起更多共鸣。我们不能满足学生只拥有表面功夫,而要让他们具备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和阐释的能力,这样才能避免知识面的狭窄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帮助他们成长为优秀的文化传播者。

  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而相当一部分青年学子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错过了与传统文化的相识相知。如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被提高到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我们理应抓住这前所未有的机遇,让“进校园”这项并不新鲜的活动成为青年学子心中时出新意、怡悦性情的新举措。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党纪学习教育】校党委理论...
【党纪学习教育】校领导指导...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