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经济网:《生态社会》:一部引导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的理论著作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17年1月9日发稿时间:2017-01-09 18:01

 《生态社会》是一本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管理学和人生学,以及货币金融学等诸多领域。《生态社会》适应了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需要,提出一个基于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全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论证了当代社会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社会的运行原理和基本特征。它对当前实施全面改革,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或借鉴价值。

  该书作者金建方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国务院机关任职,1985年赴美国自费留学。金建方长期从事工商业实践活动,直接观察当代社会变迁的前沿动态,捕捉最新经济信息。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独立思考,追溯历史,探究未来,因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金建方出身于一个学术世家,他的外祖父金宝善是中国现代卫生防疫事业的开创者,曾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院卫生系主任和复旦大学医学院卫生系主任。金建方的母亲金蕴华博士和父亲程文锷硕士(侯选博士), 1950年赶在韩战前,从美国乘最后一班轮船归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金建方的继父张珍同志也是高级知识分子,共产党第一代老干部。张珍早年就读于北平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毕业后在大学执教。他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先后担任过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石油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器工业部部长。因家学渊源,耳濡目染,使得金建方具有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底蕴,对本书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生态社会》最初以《社会生态通论》书名,于2011年5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很快便引起中国中央政府领导层面的关注。书中表述的生态经济成长学说,对改变投资、消费和出口,所谓发展经济“三驾马车”的传统认识,对促成“创新驱动力”这一新发展观的出现,具有理论上的推动作用。该书于2012年12月再次出版,新书增加了生态社会学说、管理学说、价值形成和生态货币学说等有关内容。再版后的书,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做出自身的贡献。此次《生态社会》出版,是在英文版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订,并充实了生态社会理论,增加“政府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一章。相信这些理论,将会对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实施全面的社会与政治变革,继续发挥理论上的影响力。

  《生态社会》一书对人类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贡献:

  第一,创立了全新的生态体理论体系,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统一起来。作者吸取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的科学元素,首次提出了“生态体”的概念,明确了其内涵与外延。作者认为,“生态体”可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人体生态体、社会生态体和自然生态体。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生物体法则、生态体法则、生态体体内系统、生态体运行规律、生态体运行机制。说明不同生态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创建了一套全新而又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生态体理论使人类社会科学的研究发生了飞跃。

  第二,创立了基于生态资源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管理学理论。作者把对生态资源的研究拓展到人类社会关系领域,提出生态资源一元论世界观、生态资源正负二分法和生态资源战略管理方法论体系。生态资源学说使人类社会科学研究别开生面,其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和管理学说与众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学派。

  第三,创立了生态社会学说,并提出了用生态思想改造社会的新方案。作者把生态体理论和历史唯物论结合起来,剖析世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作者首先观察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始形成的新兴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藉此,他在理论上论证了工业社会的衰落与生态社会的来临。作者对生态体基础理论进行演绎,提出“机理论”和“机治社会”的新概念,说明未来生态社会的运行原理与治理办法,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社会图景,展示了未来生态社会文明的魅力所在。生态社会学说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可以直接用于改革实践,发挥着理论导航的作用。作者在本书新增第十一章中,还分析了政府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进而提出政治与社会改革的基础性理论。作者认为,政府虽然受制于经济,却可以直接制约社会层面。政府对经济应“无所为而为”,对社会却要“有所为”。该章提出在生态社会中,政府组成与运行的准则;政府与政党的关系;政府应建立的“道、德、伦、序”系统;以及宗教改革与宗教创新的方向。

  第四,创建了全新的生态经济学学说。传统经济学理论比较注重于对历史进程的考证,注重对生产活动、交易行为、消费心理、经济效用和投资收益等微观因素的分析,以及对一般经济行为的假设与抽象。生态经济学则相反,注重于全局性、动态性和全息性的相互关系,注重于宏观经济的整体构成与组成,注重系统循环的流程。生态经济学运用“机”理论,在对机体、机能和机制的探讨中,建立起宏观经济理论学说。在该书生态经济篇中,作者吸取当代经济学的合理成分,构建出国民经济整体循环流程图;说明经济体的运行平衡机制——商品价值与生态价值规律;用图示解析出政府与市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的关联关系,提出市场组成原理和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则与方法;系统地阐述了经济成长的起始点、方式、原理、机制和公式。作者还运用上述理论,比较了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各自状况,指出当今中国经济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具体的经济对策。自2011年以来,这些建议已经被中国中央政府逐步采纳。

  第五,创建了全新的生态货币理论。作者改造了传统货币理论,提出货币的三个基本属性,即货币的尺度属性、信用属性和流通属性。作者创新货币理论,指出货币除了充当一般等价物,用于交换活动外,还要充当赢利载体,实行利益回报原则。书中详尽分析赢利货币的三个形态与四种流通方式。“赢利货币”充当财富增值角色,在经济体中执行资源配置职能,也是价值规律调节经济活动的直接作用介质。作者分析了各种形态的赢利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经验数据和统计数据的“生态货币供应函数”。作者认为,治理社会主要是治理执行各种角色中的社会人,而不是简单去治理生物人;调节货币供求关系,主要是调节处于各种形态中的角色货币,而不只是调节处于单一形态的物理货币。对角色货币的精确性管理,将使国家的货币政策能够成为调节经济活动“显形的手”。此外,作者还提出了“生态货币”的新概念,并对生态货币的要素组成做了说明,并依据生态货币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选择方案。

  概而言之,在本书理论体系中,生态体和生态资源是两个最基础的范畴。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生态体理论在本书逻辑架构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生态社会学说、生态经济学说和生态货币学说,依次是生态体理论的子理论,是生态体理论在社会与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生态体方法论的特征是:从整体来解析,识别局部功能,认知各种运行系统,了解角色作用和运行机制,以取得相互间的协调与平衡。而生态资源方法论的特征则是:以特定生物体对世界认知为起点,了解自身的资源和关联性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积累资源和集聚资源,使自身得以生存与发展,并获取成功。以上五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生态社会》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后,美国科克斯权威书评杂志,随后发表书评如下:

  “本书提出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理论,并建议进行广泛的甚至激进的社会变革,迎接正在到来的生态文明。面对当今与未来,作者金先生有关世界的原创性思维,不仅是,而且至少应该是,非常的宏大。他的分析令人敬畏地广泛,涵盖了多种学科,充满了来自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的,以及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管理学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容。究其根源,是金的断言:工业文明,就像在它之前农业文明,是结束的时候了;当‘人类的社会活动应符合并满足自然界赋予人类的职责和义务’时,生态主义时代就已经在握。他向读者引入了‘生态体’的概念,来描述的有机和无机的所有组合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结合并实现内部平衡。正像企业或公司正处于新的全球开放环境中一样,想想苹果公司的运行方式。这些‘生态体’是接下而来各种表述的核心,与作者所说的次级理论,包括生态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生态货币学等,全部在一起,充实成为一个‘生态正确’ 的社会科学学说。在这个‘生态正确‘的社会中,传统的‘法治’将被搁置,社会将实行一个新的‘有机体制’。 作者的理论上游是‘一元论’,设想了一个涵盖无数生态实体子集的总生态实体。这些都不易为普通读者马上理解。事实上,这本对中国有着深厚的影响力的第一个英文翻译书,的确要求读者必须用全心去领会。作者侧重于生态科学,即生物体及其环境之间的科学,使之远远超出于狂热的环保主义者。他的论点更看中于:如何认识并用最好的方式来运行我们的星球,少谈对破坏环境而造成的不良生态反应。一些人说,地球不可能长久吸收污染而不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不是一本容易懂的书,但值得一读。”

  《生态社会》是生态主义践行者的理论源泉,它负有历史的责任和使命,是引导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经典理论著作。《生态社会》将以独特的视角和理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展现当代中国从事改革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张章)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党纪学习教育】校党委理论...
【党纪学习教育】校领导指导...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