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泳欣)11月1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汉语教育史学会常务理事王继红做客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为师生带来题为“世界汉语教育史上的旗人与旗人文献”学术讲座。。
王继红从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宋桔老师发表于《语言研究集刊》上的论文《早期西人汉语教学文献的词汇语料价值——以〈语言自迩集〉对〈汉语大词典〉之书证补益为例》切入,在介绍该论文的研究思路、肯定该研究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她指出,宋桔的研究以《语言自迩集》中的课文作为例证,补充《汉语大词典》的不足。按照《语言自迩集》的编写线索,特别是其中《谈论篇》的课文改编自旗人所编纂的满蒙汉合璧教材。因此,若能依托满蒙汉合璧教材,将有望把《汉语大词典》中相关例证的时代提前,进一步挖掘旗人文献对辞书编撰的书证补益价值。
王继红介绍了旗人群体的历史沿革,并指出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是包括对外汉语教育史和国内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史在内的、世界各国汉语学习和汉语教育的历史。她介绍了世界汉语教育史上的旗人文献,通过《清文启蒙》的海外传播、威妥玛教材编写与满汉合璧文献、旗人通俗文学作品与汉语教材改编等具体案例,生动展示了旗人文献的多元类型。她列举了世界汉语教育史上的旗人,如金国璞、关桂林、老舍、绍古英继、奚待园等代表人物,阐述了旗人在世界汉语教学史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及影响。
王继红表示,旗人谙熟地道的北京话,语言能力突出,更有可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这是他们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原因。京旗汉语教师的对外汉语教材为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语料;外国人对于旗人文献的改编意味着一种语言与文化认同,从中可以窥见编写者的跨文化身份及其对中国历史文化文献的态度;旗人通过自己对中国语言文化和北京区域语言文化的理解,向外部世界传达一个清晰、充满智慧的中国文化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