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孙轩)10月19日,“天津论坛2025”平行分论坛“智慧城市治理暨第二届中韩城市管理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海冰楼305会议室举行。本次分论坛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和南开大学数字城市治理实验室承办,来自中韩两国高校的12位专家学者围绕AI应用、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网格治理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多元学术视角。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林在致辞中指出,南开大学自2005年起深耕城市治理研究,在数字化时代聚焦数字与智慧城市领域且成果领先。他介绍了学校与韩国高丽大学在联合举办研讨会、师生互访计划等方面的合作基础,并表示,本次论坛契合中国政府“建设智慧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希望为中韩乃至全球城市治理贡献智慧。
主旨报告第一阶段以“技术创新与智慧城市”为主题。韩国高丽大学政治与经济学院前任院长、教授古俊,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米加宁,韩国高丽大学教授安俊模,中国民航大学教授覃睿,韩国国立釜庆大学教授芮东根,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龙灜分别发表演讲。该环节由南开大学数字城市治理实验室主任孙轩主持。
古俊作题为“韩国的AI就业替代指数和区域劳动力市场”的主旨发言,通过数据建模,揭示了AI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就业市场的影响差异。“区域产业多样性是降低AI就业冲击的关键,政府需为受技术变革影响的群体提供必要支持”。
米加宁报告题目为“新质生产力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他结合2025年8月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方案意见》,解读了中国AI发展“三步走”战略,指出新质生产力通过融合算法、算力、数据,正推动生产函数从“道格拉斯代数式”向“指数级”转变,将重塑柔性制造、智慧教育等城市生产生活场景。
安俊模报告题目为“用于智慧城市的AI——机遇与挑战”。他以天津智慧城市发展为例,肯定其潜力的同时,提出“从智慧到智能”的升级方向。他建议构建城市级OS操作系统,整合各类APP与技术资源,同时关注数字鸿沟、隐私保护等伦理问题,推动政府、企业、市民协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覃睿报告题目为“低空经济的理性与锚点”。他分析了电动飞机、无人驾驶航空器等技术对城乡功能分区的重构作用。他提到,2025年全球低空经济相关新机型已达1100个,中国占比13.1%,但需破解空域管理、噪音控制、空地衔接等难题。
芮东根在题为“探索智慧城市的未来——从便捷生活迈向幸福福祉”的报告中提出“智慧城市终极目标是幸福城市”。他以中国“村超”现象为例,指出小城镇智慧城市建设需保留乡土文化与流动性空间,避免过度数字化,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幸福感提升。
龙灜在题为“AI赋能建筑立面质量监测”的报告中介绍了前期研究成果,通过连续四年扫描西宁市300平方公里区域、1500公里道路,构建建筑物立面质量动态监测数据库,为城市更新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主旨报告第二阶段以“治理变革玉未来城市”为主题。山东大学教授王佃利,浙江行政学院教授胡重明,韩国高丽大学教授李英淑,天津市时空信息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师王少一,首尔市立大学教授张元浩分别发表演讲。该环节由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柳建文主持。
王佃利从“人机关系”切入,指出AI推动公共服务实现“决策、协作、需求匹配、沟通”四重效率革命,重构服务场景(如从物理空间到数字孪生),但需警惕信任缺失、责任模糊、道德与情感脆弱性四大风险,提出“人在回路、超越人机对齐、人类为协调者”的共生路径。
胡重明梳理网格化治理迭代,指出1.0阶段实现“计算机逻辑向治理逻辑转换”,2.0阶段推动“组团式服务与资源统筹”,3.0阶段强调“党建统领 + 数字赋能 + 社区自治协同”。基于45个社区研究发现,他提出党建是核心驱动,数字化可弥补社区资源短板,需避免“职能泛化”,构建“分层差异化”治理格局。
李英淑分析了韩国非首尔都市因外部环境,面临产业外迁以及失业率上升等问题。她建议通过“区域创新平台(政府+高校+企业)”“劳动力转型培训”“DX/AX工业升级”提升城市韧性。
王少一介绍,天津已开放60个低空空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数据采集体系,实景三维数据分辨率达3公分,通过部署无人机场,实现中心城区单日数据更新、应急分钟级响应,应用于违建排查、森林防火、热力巡检等场景。
张元浩提出“魅力城市=景观多样性+价值观氛围”,指出城市景观需包含有形建筑、多元人群、特色事件、价值导向四大要素,建议通过“夜景营造、民族文化展示、小众场景培育”提升城市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