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廖明希)10月19日,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南开大学文化学研究院承办的“天津论坛2025”平行分论坛“文化与社会发展”在八里台校区文科创新楼B110会议室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激活天津城市活力之道。本场分论坛由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主持。
干春松指出,本次论坛邀请了多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可谓“群贤毕至”,希望聚焦“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议题,探讨激活天津城市活力之道。
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李营代表论坛承办单位致欢迎辞,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她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支撑。希望围绕本次分论坛主题,与各位专家学者一道,扎根本土、放眼全球,关注传统、聚焦变革,以创新成果推动文明互鉴,共同助力文化建设。
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博雅讲席教授、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朱苏力,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院长姚洋,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政治理论讲座教授贝淡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天津河东区作家协会主席徐凤文,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秦红岭,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沈湘平,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教授李庭绵,纽约州立大学法明代尔分校历史政治地理系教授陈丹丹,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韩国研究所副教授柳旻定,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教育部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研究员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先后发表主旨报告。
朱苏力以“文化的流变”为题,将“文化”概念置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以历史为轴重新反思不同历史阶段中文化概念的流变。他认为,“科技文化”与“制度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最需关注的两点,政治经济文化整合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当为人类创造和贡献更多科技文化与制度文化。
姚洋以“传统如何新生”为题,解析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两个挑战”,一是“当代政治体制理论重建”的挑战,这是应“两个结合”的要求而产生的挑战;二是西方价值体系的挑战。他指出,我们今天应以一种新的当代的社会科学的方法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传统文化,包括治理等。
贝淡宁以“贤能政治”为题,探讨了贤能政治的定位。他从规模、文化、制度与民意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证,“贤能政治”并非只是一种文化偏好。他强调,贤能政治是超大复杂国家“难题”的中国解答。
陈少峰以“AI科技创新城市文化体验方式”为题,从文化的整体性与碎片化展开对文化科技融合的讨论。他认为,互联网平台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间接导致了文化的碎片化,文化的角色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变成了“科技搭台,文化经济唱戏”。技术上的迭代会引发内容上的提升,希望今后城市能以AI文化体验馆的形式来展示文化科技的融合成果。
徐凤文聚焦近代天津历史,他以“近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天津经验”为题,用三个历史切片叙述了天津“中西合璧、南北兼容”的历史文化,一是近代天津的早期城市改造,二是“洋务-北洋-南开”早期改革实验,三是天津的兼容文化。他指出,作为“京津要地与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天津,当下要做的是把碎片化的历史补丁整合成现代化的叙事整体,“让老试验田再长一次新庄稼”。
秦红岭以“北京中轴线申遗经验”为题,为天津的建筑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供了建议。她认为遗产价值不在单体而在文化语境中的连贯,指出,天津要发挥好《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作用,将“风貌建筑”概念细化升级,广开“近代中国窗口”国际叙事之路,以此唱好“京津双城记”。
沈湘平以“正视文明人类的不育状态”为题,认为生育问题的本质是文明是否愿意延续自身的问题。他呼吁,中国应在反思西方现代文明局限性的基础上融合中华传统智慧,构建新文明形态,以文明创新应对生育挑战,证明其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正当性与可持续性。
李庭绵以“文明对话中的全球伦理能力”为题,从汉学及国际传播视角探讨了天津作为文明对话平台的潜力与发展方向。她指出,当前国际传播面临语言文化障碍、地缘政治导致的敌意与误解、单向文化输出的局限性、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割裂四大难点。天津应超越区域定位,通过物流网络与文化交融构建文明走廊,她呼吁更多中国哲学学者投身文明对话与人才培养,以提升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的深度与影响力。
陈丹丹以“城市的未来与文化发展”为题,提出城市研究应融合历史、社会科学与文学视角,以回应多重危机的时代挑战。她指出,当前文明与城市研究需突破传统学科界限,重视制度维度与当代性问题。她援引儒家思想中“行动”的传统,强调思想应导向实践,并呼吁学者更多关注政治经济层面。
柳旻定以“太极之象与河回之形:韩国传统村落的风水美学”为题,探讨了风水思想在韩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建筑布局中的体现。结合韩国世界文化遗产河回村的案例,她认为风水作为东亚共同的文化遗产,在空间营造、家族延续与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了深远意义。
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以“文化典籍在跨文明对话中的功能与价值”为题,提出对文明互鉴与交流的思考。他强调,文明互鉴的前提是对话与相互了解。基于当代所出现的深度文明交流的断裂,他指出书籍在文明对话中发挥着最持久、最基础的作用;促进文明理解更应通过扎实的经典翻译,为对象国读者提供接触原典的机会,这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思维方式与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由干春松对本场论坛进行了总结。他向各位学者参与本场分论坛,积极发表学术观点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以此为契机开启与会学者对天津城市认知的第一步。天津这座城市正面临着“再度现代化”的议题,同时希望未来与来津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为文化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新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