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青)5月9日上午,康奈尔大学丁香教授做客南开大学,在历史学院天挺阁以“从战场废物到文化遗产:探讨一战战地工艺品里中国诗文化信息及其意义”为题,为南开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张岩副教授主持,南开大学文学院杨慧、芮欣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翟猛老师担任与谈人,众多硕博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丁香教授分享她因比利时学者提及一战中国劳工在炮弹壳刻唐诗照片而好奇,从而开始这一领域研究。她介绍,战壕艺术(trench art)概念始于一战,因工业化战争产生大量战场废物,士兵们常用战场废弃物制作护身符、小工艺品等物件,常见战壕艺术有用钢盔、蛋壳、面粉袋等制作的物品。21世纪,学术界给出定义,战壕艺术品须是立体、与战争相关者用战场废物制作,并说明在中国适合将其称为“战地工艺品”。
讲座主要讲述诗文化与劳工战地工艺品的关系及作用。丁香教授以两对炮弹壳为例,分析一战华工在弹壳上所刻的诗歌,探讨其背后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如有文化的华工会通过在炮弹壳上雕刻唐诗来表达自己对赠予人的文化认可与尊重,孟浩然诗与王之涣诗的排列顺序及引用《爱莲说》的话语等,反映了送人的心意和对友情的表达。通过探寻华工对于《聊斋志异》的运用,还可以发掘并推测华工的文化背景与生命轨迹。在此过程中,丁香教授强调诗文化在战地工艺品中意义更深,需还原到特定场合和背景去解释。
此外,丁香教授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华工战地工艺品的遗产拥有权等问题展开思考,表示收集战壕艺术品在战争结束后已经成为古董市场的一大潮流,因此从人类历史来讲,战壕艺术已经是文化遗产,丁香教授继而鼓励学界从历史学、人类学和文学的交叉角度去研究战壕艺术。
讲座尾声,张岩副教授总结强调看待史料和物质载体要有发现问题、挖掘意义的眼光。杨慧教授分享作家萧军在生命末期收到士兵用弹壳做的手杖,其作为军人和左翼作家,与时代潮流紧密互动,提出思考和发掘中国本土战壕艺术的表达,如中国的战争艺术中是否有类似表达,以及在相近时空的民间艺术中有无相关形式。同时,两人围绕诗文化交流,认为以物代言、以诗表意从唐朝开始就有的表达形式,如文人之间通过赠诗表达尊重,在其他时期也有类似现象。芮欣教授提出欧洲士兵做战壕艺术时是否会写圣经经文、传唱古希腊罗马诗等,认为诗文表达若多在中国群体中出现会更具代表性。翟猛老师就战地艺术品所用《聊斋志异》的版本、战地艺术品的规模等提出问题。丁教授表示西方战争相关作品中引用经典诗文、宗教图像较少,多记录历史事件,所记多为记录时间地点或人名等,原创作诗较多,强调个人性、符号与幽默。
整场讲座逻辑清晰,语言生动,互动气氛热烈。讲座不仅为大家介绍了华工战壕艺术这一研究领域,同时也为大家展现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