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向洵)4月13日至20日,由南开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的“南开—利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合项目——‘格萨(斯)尔’史诗口传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工作坊”在天津举办。本次工作坊以“守护人类口传史诗巅峰之作,探索活态传承创新路径”为主题,汇聚国内外学者、非遗传承人及相关领域工作者,开展交流互鉴,共同研究探索,为推动非遗保护与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期工作坊邀请到英国利兹大学濒危语言、文化与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国家2024年度外国专家项目(H类)外方合作负责人Timothy O’Connor Thurston(陶音魁)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塘明文化传媒创始人普华当智,英国利兹大学语言、文化与社会学院助理研究员次仁桑珠担任课程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诺布旺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高舒、山东大学教授张士闪担任讲座专家。来自青海、西藏、四川、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史诗主要流传地的30位学员参加培训,其中大部分为非遗保护的一线工作人员。
本次工作坊整合了南开大学汉藏语学科70余年的学术积淀与利兹大学在濒危语言及口传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经验,构建起多学科交叉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内容涵盖“口头程式理论与表演民族志”“田野调查伦理与数字记录技术”“文化可持续性理论应用”等前沿内容,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包括音频视频记录、TaSHI数据库应用等实用技能培训。
在为期一周的学习中,与会人员共同探索遗产化进程中的格萨尔史诗传统、非遗保护与中华文明传承、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制度、体系和方法,以及如何借助数字化采集管理乃至引入AI大模型等技术手段,解决口传非遗保护与研究的痛点。
值得关注的是,工作坊特别强调“国际化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一方面,引入利兹大学民俗学、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理论,与中国非遗保护实践形成对话;另一方面,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史诗研究话语体系做出探索。
活动期间,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玉树州《格萨尔》研究学会向南开大学文学院捐赠《格萨尔》史诗汉译本31册、《格萨尔藏汉对照规范大辞典》(1册)、《格萨尔英雄史诗音乐大典》(上下2册)、《格萨尔史诗谚语警句选录》(上下2册)、《格萨尔英雄人物图像荟萃》(1册),共计图书5种37册。这些书籍是《格萨(斯)尔》史诗研究与传承工作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对于《格萨(斯)尔》史诗文化保护与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极高价值。
《格萨(斯)尔》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活态史诗,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开大学与利兹大学的合作,不仅为我国非遗保护培养急需的“跨学科、重实践”专业人才,更通过联合科研、学术与保护实践等多方力量,探索出一条“传统资源激活—科技手段赋能—国际经验互鉴”的创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