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综合新闻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流动机制研究》开题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5-03-28 11:13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陈怡)3月22日,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在八里台校区举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流动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一级教授李培林担任专家组组长,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级岗教授李友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少杰,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雷洪,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家级特聘教授文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张海东,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李春玲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开题论证。论证会由社会学院副院长赵万里主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部长王世恒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王世恒指出,学校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去年共获批7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他肯定了社会学院实体化运行以来取得的显著成绩,强调该项目的立项体现了南开社会学在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方面的实力,期待课题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

  项目首席专家张文宏教授系统汇报了研究框架。课题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流动机制的核心问题,通过构建职业声望指数、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等四大指标体系,从 "宏观-中观-微观" 三维视角解析阶层结构变迁,探索代际流动、代内流动的新型特征与影响机制,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分层理论。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围绕研究重点进行阐述:王琰副教授提出构建主客观双维度阶层分析模型,完善分层理论;张阔教授聚焦户籍制度与教育分流政策,构建代际流动理论模型;刘琳副教授运用 "新推拉理论" 解析青年空间迁移行为。

  评审组专家围绕研究创新与实践价值展开深入研讨。李培林强调要加强宏观与微观研究的衔接,注重研究成果的政策转化;李友梅建议明确时间定位,构建动态可比的指标体系;刘少杰提出关注人工智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创新研究方法。雷洪建议细化人口结构变动、自媒体经济等新兴现象的研究;文军强调整合社会结构与流动研究,探索技术应用潜力;张海东建议聚焦中国特色机制,优化数据资源利用。李春玲提出强化数字技术影响分析,提升数据质量。

  张文宏代表课题组表示,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深化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拓展多模态数据来源,开发社会结构现代化监测平台。项目周期为5年,将通过学术论坛、政策报告等形式持续产出成果,为推进社会结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此次开题论证会的召开,标志着南开大学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编辑:丛敏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张文忠...
南开大学2025“博新计划”入...
南开大学两位教授当选中国昆...
2025年天津市青少年暑期科学...
产业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
《掬水月在手》日文版于大阪...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
我校4门课程获首批天津市新工...
南开大学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
南开大学代表队世界机器人公...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