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综合新闻
“新书对谈”话南开人的中华诗教情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4-06-17 10:39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黎朝红 袁利莹 李益翔)为庆祝南开大学建校105周年和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近日,南开大学图书馆和文学院共同举办了“丽泽·南开新书对谈”之“中华诗教”专场。

  此次活动邀请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天津市国学研究会会长沈立岩,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可延涛,南开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广欣,南开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闫晓铮,南开大学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赵可欣,为师生倾心推荐南开最新诗教成果《桐庐百诗》、《唐诗三百首》(名师抖音共读版)和《我的家乡我的诗》三本书籍,带师生一同感受南开人的中华诗教之旅。70余名南开师生参加了活动。

  李广欣在致辞中阐释了“中华诗教”的精神实质与南开人“中华诗教”的特色。他指出“中华诗教”是中国独特的教育和文学理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诗教”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人作诗,而是以诗为教,教人做人。近年来,在叶嘉莹先生“中华诗教”理念的感召指导下,南开大学文学院致力于以诗教推动育人工作。本次活动所推荐的三本新书正是贯彻了上述理念,并且融汇了师生扎根乡土,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调研和实践的体会和收获,形成了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实践相结合的诗教成果。希望参与今天活动交流的同学们未来成为中华诗教和“诗教润乡土”活动的生力军,把这一中华文脉传承下去,使之在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为《桐庐百诗》一书的主编,沈立岩介绍了该书的创作过程。他说,叶嘉莹先生终身致力于“诗教”,大家对诗的共同的理解是人类生活中特别璀璨优美的精神产物。沈立岩教授在该书序言里说“人可以无诗才,但是不能没有诗心,即使是没有诗心不可以无诗情”。诗教的影响不是诉诸于思想,而是直接诉诸情感。诗的不同之处在于,你一旦接触它,就会被它所营造的情境所打动,所感染。桐庐既有天工造化的自然之美,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积淀,是诗意生存的具象化体现。自古以来无数文人诗客吟咏桐庐,他们或曾到访,亲览山光水色,或慕严陵高风,咏桐庐以言志抒怀。将诗歌和我们热爱的家乡结合起来,自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感情。

  接下来,李广欣老师与沈立岩教授展开了对谈。对于《桐庐百诗》是如何从成百上千种诗歌中选出100首,两位老师表示,主要选择展现桐庐山水、人情、建筑和历史记录和诗歌,注重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水准,以“中华诗教”理念为指导,延续了诗教与乡土的思路,形成一种对乡土文化的总结。两位老师还分享了个人心得,指出诗教在中国是非常有历史的教育方式。诗歌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包含复杂的意向和相关的因素。诗词流传,不仅本身产生典故,流传过程中也会产生典故,从而产生独特的教育效果。乡土情境下,对诗歌的理解会更深刻、真实和富有艺术性。

  可延涛与闫晓铮就《唐诗三百首》(名师抖音共读版)一书开展了对谈,认为古诗词结合短视频,探索了文化传承创新的更多可能。中华书局联合南开大学文学院、抖音,邀请叶嘉莹先生领衔,23位名师共读,联合制作推出了系列短视频,对《唐诗三百首》的313则篇目进行逐一解读。可延涛还谈到了叶嘉莹先生的诗教思想,回顾了叶先生在海内外和南开大学的诗教经历。他说,叶先生注重声音,强调儿童诗教的重要性。儿童背诵诗词的长处在于,记得牢靠。诗词的声音进入耳中,诗词便在心中。在日后成长过程中,诗词的意境思想会不断重现。

  赵可欣分享了《我的家乡我的诗》一书的创作过程。南开大学文学院“千古诗情日日新”师生四同实践队依托“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工作站”以及“服务学习:中华诗教的传承与实践”课程,在四川大邑开展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伍田村、大坪山、太平社区等地开展了诗教课堂,通过剪裁、粘贴等方式拼接乡村孩子们的创造性手绘元素,形成《我的家乡我的诗》立体书及定格动画。目前实践成果已走进20余个当地社区和2000余名孩子们的诗词课堂。本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诗词强大的感召力和穿透力,使诗教走向四川大邑,并将诗词与思政教学相结合, 吸引学生在青山绿中学习诗词,进行绘画创作,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实际行动传承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理念。许多参与此项活动的同学都受到教育,立志将小我融入大我,为乡村建设、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还就诗词创作建议、诗词的学术与通俗解读、诗词的短视频传播等问题,与主讲老师展开热烈和深入的讨论。老师们亲切地与大家交流,并将新书赠与在场师生。

  南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丽在总结发言中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的新书分享和精彩对谈。她表示,时值南开大学建校105周年,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之际,图书馆与文学院共同举办以中华诗教为主题的“新书对谈”活动,具有独特的意义。作为中华诗教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叶嘉莹先生曾说过:“诗之为用,乃是要使读诗者有一种生生不已的、富于感发的、不死的心灵。”这场“新书对谈”活动,让我们看到,以叶嘉莹先生为代表的南开人,致力于中华诗教的传承与创新,并通过“诗教润乡土”“唐诗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诗词文化在乡村、在社会的浸润传播,真正将诗词的感召力植入到了人们的心灵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南开诗教之路。希望通过“南开新书对谈”这一平台和“中华诗教”这一专场活动,能够让老师和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诗教传承的意义,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师生参与到中华诗教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将中华诗词的魅力与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世界,使更多的人从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中获得心灵的共鸣与感动。

  “南开新书对谈”是南开大学图书馆全新推出的深度阅读推广系列活动,也是丽泽阅读文化品牌活动之一,图书馆邀请南开教师在活动中介绍自己最新出版的书籍,畅谈创作初衷,并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师作为嘉宾,与书籍作者就新书内容进行深度探讨,旨在通过学术思考和对谈,让师生对南开新书有更深入的了解,提升阅读视野,拓展学科专业知识,增强知识储备能力。

编辑:闫瑾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聚散天涯 依依南开”2024年...
保险与精算国际研讨会南开举行
南开大学举办“德仁杯”第四...
南开大学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
南开系列学校携手推进大中小...
南开大学与中国联通签署战略...
校领导率队赴河北日报报业集...
南开大学2024年博士生毕业典...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生、硕士...
校领导率队赴天津市部分重点...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